【專題探索】透過傳產特色化扭轉產業保護主義
吳曉慧 (2013/04/08) 《台經月刊第36卷第4期》
世界貿易組織(WTO)在杜哈回合談判破裂、停滯後,各國為了維持貿易自由化,積極與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我國主要競爭對手國韓國,目前已與十個國家簽署FTA,談判中的有五個,研議中的有13個(表1)。其中已完成美韓自由貿易協定,而且與日本、中國、東南亞主要國家的FTA也都在研議當中。相較於韓國,我國目前只已與巴拿馬、尼加拉瓜、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及宏都拉斯五個邦交國簽署FTA,然而對這五國總出口金額,僅占我整體出口總額的0.187%,實質效益不大。面對我國主要貿易競爭對手國韓國,陸續與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等區域經貿組織,無疑將加深台灣邊緣化的危機。
表1 韓國對外洽簽FTA現況
另一方面,貿易自由化的趨勢下,為了保護本國產業,避免受到國際激烈競爭而無法存活下去,都會透過課徵進口關稅或傾銷稅來保護本國弱勢產業。雖然產業保護主義,在短期間可以維持就業穩定,減少失業率,但長期而言,保護主義會使國內產業競爭力下滑,造成必須依賴政府的補助或扶持,才能繼續經營下去。在貿易自由化已成為趨勢下,馬總統已提出八年內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然而加入TPP即宣告在貿易自由化方面沒有例外,成員國間九成以上的商品關稅都要降到零。然而關稅是貿易保護措施之一,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關稅,關稅的高低是依據不同的產業主管機關認定保護程度的不同,決定採取多高的保護。因此,較弱勢的產業有較高的關稅,以目前關稅稅率來看,農產品(13.9%)、運輸設備(9%)、紡織品(8.8%),比對我國目前工業產品平均稅率4.15%,可以看出這些產業是我國比較弱勢的產業。
因此,台灣要如何擺脫產業保護主義,邁向貿易自由化,已成為無法避免的課題。政府為了改善此一現況,採取傳統產業特色化之策略來幫助傳統產業全面升級。因為唯有透過產業升級,提高傳統產業競爭力,才有能力在全球貿易自由化的浪潮下,與其他國家競爭。因此,以下將從台灣目前傳統產業現況與困境做一概括的瞭解,然後檢視傳統產業特色化之策略內容、策略,最後對此提出結論。
傳統產業現況
(一)定義
所謂的傳統產業,如就產業演化的觀點而言,指的是產品已進入成熟期或衰退期的產業。然而若以國際產品生命週期理論而言,傳統產業是隨著產品成熟化或標準化,在國際市場上面對開發中國家的替代壓力,而逐漸喪失比較利益的產業。
簡言之,所謂傳統產業,應指的是已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產業。在此的傳統產業係指具豐富在地發展脈絡(contest)之非高科技產業,涵蓋了農業、製造業、服務業。在工業部分,「傳統製造業」係包括:食品、飲料、菸草、紡織、成衣及服飾品、皮革毛皮及其製品、木竹製品、紙漿、紙及紙製品、印刷及資料儲存媒體複製、石油及煤製品、化學材料、化學製品、藥品、橡膠製品、塑膠製品、非金屬礦物製品、基本金屬、金屬製品、機械設備、汽車及其零件、其他運輸工具、家具、其他製造業與產業用機械設備維修及安裝業。而「非傳統製造業」則包括: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電力設備製造業等產業。
貿易自由化、產業升級、ECFA、FTA、區域經貿整合、品牌強化、科技創新、設計美學、商圈發展、附加價值提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