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以「創育機構」推升在地產業創生力
許淑玉 (2019/08/08) 《台經月刊第42卷第8期》
為了發展地方產業、促進人口回流、青年返鄉,國發會推動「地方創生」政策,並於2019年1月3日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將2019年訂為我國地方創生元年;在整體規劃戰略中,共提出五大支援系統,包含「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部會創生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等作為中央五大支援系統,協力推動地方創生政策,並以「均衡台灣」為政策目標。
然而,五大戰略中提及之「社會參與創生」概念,強調透過各界資源投入共同發展地方創生,所提及之關鍵要角包含「政府」、「學界」、「研究機構」、「社區團體」、「產業」等。然而,在這些類型單位之下,存在一群默默為台灣新創事業打拚數十載且扎根在地已久的創育機構,這些深耕在地的創育機構,具有豐富在地資源與能量,將可能成為未來推動在地產業發展的主要生力軍。
創育機構轉型與地方創生推動力
我國創育機構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推動支持下,已於各地深耕發展超過20餘年,為迎合國際發展趨勢、提升台灣競爭力,創育機構於各地方打造創新創業生態體系,至今,台灣創育機構發展體系大致上歷經四大階段轉型,分別為:
(一)1997~2007年:創建期
是以建構台灣整體創業培育環境為核心,鼓勵公民營機構設置創新育成中心。
(二)2008~2011年:成長期
是以提升台灣育成體系培育能量為重點,推動產學合作、育成加值,以提升國內育成輔導能量。
(三)2012~2017年:發展期
希望國內育成機構依自身特色,朝特色化及專業化發展。
(四)2018年至今:轉型期
由於創新創業發展環境變換快速,為提升我國育成發展之國際競爭力,並面對目前育成發展問題,因此進入轉型期。
創育機構、地方創生、創新創業、產業轉型、科技育成、政策支持、社群經濟、創業生態系、產學合作、地方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