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兩岸農藥產業現況與進出口貿易分析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兩岸農藥產業現況與進出口貿易分析

許嘉伊  (2010/09/06)    《台經月刊第33卷第9期》

農藥是用於防除農林作物或其產物之有害生物的藥劑,常用農藥種類包括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殺蟲劑、殺鼠劑、殺線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引誘劑等。根據英國顧問公Phillips McDougall資料顯示2009年全球農藥市場378.8億美元,估2009~2013年的年平均成長率1.4%。然而,整個市場卻掌控在少數跨國大廠手中,前六大跨國農藥企業便占有七~八成的市占率,它們都是歐美公司,SyngentaBayerBASFDow ChemicalMonsantoDuPont。經由調查代表性公司2005~2008年間之研發情形發現,一個新農藥研發需耗9.82.56億美元,不僅研發成本高,且產品註冊登記程序繁瑣,若非大企業難以支持如此龐大的研發投資。因此此產業生態為跨國企業持有多數專利藥品,且持續投入大量資金開發新的農藥,同時建立廣大的行銷網路,以維持其產業領先地位。

然而,隨著各國對於產品上市審查規範日趨嚴格,近年新農藥上市的速度稍微趨緩,市場上專利產(patented/proprietary products)的比重也逐漸下降。2007年為例,專利產品占全球農藥市場25%,私有的專利過期產(proprietary off-patent products)133%,學名(generic products)已上升42%。此外2009~2013年間,估計將有年銷40~50億美元規模的產品專利到期,屆時將釋出更多學名藥市場,提供專利過期農藥製造商更大的發展空間。

由於已開發國家的農藥市場成長已趨緩,但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成長的帶動下,成為目前農藥需求增加的驅動力,加上歐美企業面臨國內嚴峻的環保壓力,國際農藥製造產能已逐漸移轉至發展中國家。如同其他製造產業,中國也成為世界農藥製造基地,在兩岸貿易日益緊密的趨勢下,中國農藥輸出已影響台灣產業生態,本文將藉由分析兩岸農藥產業結構與貿易現況,進一步探討我國面對中國競爭之因應措施與發展策略。


農藥產業供應鏈

農藥包括成品農藥及農藥原體,其中,農藥原體即為農藥之有效成分,必須加工為成品農藥才可販售予農民等終端客戶,意即原體為供應成品生產之原料。為了因應各種施用方法及儲運需求,一種農藥原體通常被加工為不同劑型之成品農藥,加工過程中會將有效成分(即農藥原體)添加入其他成分,製造為不同規格及外觀的劑型。農藥施用效果除了取決於有效成分之功效外,劑型亦為影響藥效、施用安全及使用方便性的重要因素。

農藥生產之上下游產品供應鏈包括:上游原料及中間體、農藥原體和成品農藥,農藥工廠則分為農藥原體合成廠與成品農藥加工廠(包括分裝)。農藥原體合成廠是用化學原料或中間體製造農藥原體,成品農藥加工廠則屬於加工層次,可分為購入農藥原體調配加工為成品農藥,及購入大包裝成品農藥進行分裝加工者。生產之成品農藥再經由經銷商、零售商、農會等機構販售給農民使用。

 

中國農藥產業現況

(一)產業概況

中國為全球主要的農藥生產、消費及輸出國家,中國農藥市2007年規模27.8億美元,相當於人民190.4億元,已逐漸名列世界前四大農藥消費國。近年中國農藥有效成分生產量皆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成長2009226.2萬噸(1),由於境內產能已足以供應國內市場,因此中國的農藥進口量少,相當於產量2%,不僅市場接近自給自足的狀態,還大量供應外銷。但中國的農藥產業集中度低,前十大企業占全國總產量比重僅20%,農藥業者數量多且規模小,普遍缺乏新藥研發能力,因此中國業者大多合成、生產專利過期產品,其中又以原體合成為主。由於同一種產品可能有幾十家公司生產,產品同質化高但品牌認知度低,使得產業競爭已呈現白熱化。

農藥產業中國傾銷原體合成成品加工安全劑型新藥研發出口市場品牌經營產業升級反傾銷風險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