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原作純文字檔,如需完整圖文PDF檔,請儲值後下載
在過去的一年,若以經濟的表現來看,2004年的台灣經濟,無論是經濟成長或貿易成長均創下1997年來的新高,民間投資亦大幅成長20%以上,失業率更一舉下降至4.5%以下,世界經濟論壇(WEF)亦將我國成長競爭力指標排名提升一名,為全球第四,亞洲第一。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景氣的反彈復甦,除了資訊電子的下游產業因外移而生產下降之外,大部分的產業均在2004年有所表現,中間原物料及電子零組件因為中國的需求而持續成長,內需產業也由於國內房地產的景氣復甦而受惠。
也就是說,2004年經濟的表現普遍反映在各行各業,而不像過去只有資訊電子業一枝獨秀。站在這些漂亮數字之前,展望2005年,在許多交錯的國內外因素影響下,台灣經濟有契機也有挑戰,以下就以全球景氣、區域整合與京都議定書的通過、及國內政經情勢三部分,來探討2005年及未來台灣經濟的挑戰與契機。
在全球景氣方面,從2004年的下半年來,最熱門的議題無非是油價的居高不下,與美國連番升息的動作,再加上中國經濟降溫等諸多變數,對全球經濟所造成之負面衝擊,可能從2005年開始顯現;因此,近來許多國際經貿組織與經濟預測機構陸續提出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大多認為,200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都將低於去年,部分研究機構甚至已向下修正其對200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之預測。儘管如此,這些研究機構也都表示,油價高漲、利率攀升等變數雖將減緩2005年全球經濟成長速度,但還不至於使得目前持續循序漸進的全球經濟成長步調脫離常軌,200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仍可維持在歷史平均水準之上。
對於台灣2005年經濟成長的預測,據IMF的最新預測,2005年我國實質GDP成長率將由去年的5.5%降至4.1%;其他國際知名研究機構與投資銀行對2005年我國經濟成長率之預測,也大多介於4%至5%之間。雖然2005年台灣出口可能會受全球稍微降溫的影響,但由於國內需求的持續增長,可稍稍減緩出口成長下降的衝擊。
總之,倘若2005年全球的經濟挑戰,即便只有油價、升息及中國降溫的話,那麼的確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但一般預估,這些衝擊程度均在一定的幅度之內。不過,假使再加上近來美元的跌跌不休因素,則全球經濟的風險則增加了許多。尤其是,當大部分亞洲貨幣均升值時,最該升值的人民幣卻依然聞風不動,只要人民幣不升值,事實上,亞洲貨幣升值的陰影,將會一直發酵,熱錢也會不斷地在亞洲各國間穿梭;因此,2005年亞洲各國政府對抗熱錢的戲碼將會不斷出現。這樣的情景也許對於消費者的影響較小,但對於從事國際貿易或生產的廠商而言,則必須有匯率避險的準備。
在區域經貿整合方面,近來除了油價、升息及升值之相關因素會直接影響到2005年的景氣之外,有關東協加一或加三、以及京都議定書的通過,雖然不會立即對台灣2005年經濟造成實質的影響,但卻成為媒體注目的焦點。
首先在東協加一或加三方面,許多媒體或評論均認為,在亞洲區域經濟逐漸整合,而台灣又被中國刻意的打壓下,台灣有可能會產生所謂邊緣化的風險。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由幾個層面來看,第一是以中國為主的經貿區域整合是否會孤立台灣?答案當然很明顯的是不可能。
以目前亞洲的產業分工態勢來看,研發、市場甚至連供應鏈的主導力量,均仍在美國及日本手裡,而中國只扮演工廠的角色,以一個工廠的角色欲將台灣排除在國際生產分工的體系之外,未免過於誇大。同時,即便未能台灣真的未來加入亞洲區域之FTA,又會有多大的傷害呢?無論是依據台灣經濟研究院或中華經濟研究院的估計,台灣若真的被排除在東協加三的FTA之外,對台灣經濟成長的影響不會超過一個百分點。而這樣的傷害也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而遞減,原因是,WTO貿易自由化的時程的逐漸完成,甚至許多產品無須至2010年(東協加一的實施年份)就已經是零關稅了,其中項目便包含資訊相關產品,而這類項目便占我國出口一半的比重。另外,目前台灣出口的項目當中,大部分的項目均屬中間原物料、電子零組件或機械設備等,這些項目被取代的機會也較小。
另外,從歐盟或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經驗來看,這些組織內的成員國並沒有因為經濟整合的組織形成而減少對組織外的貿易。既然如此,為何中國會大張旗鼓地利用FTA來孤立台灣?當然是政治上的意圖。因此,基本上,FTA對大部分的國家而言,的確是經貿議題,但對於中國及台灣來說,政治成分絕對大於經濟上的考量。
在二氧化碳排放限制的方面,由於俄羅斯國會於2004年底正式批准通過延宕多年的京都議定書,使得這項管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以防止氣候暖化的國際環保條約,已經正式跨過生效的門檻,預定於2005年初啟動。
京都議定書乃是根據1992年地球高峰會通過無約束力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為基礎,所訂定的逐年減少二氧化碳等六種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公約,共同約定127個簽約國必須在2012年達到較1990年之排放量再降低5.2%的總目標。由於京都議定書之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將直接衝擊各國之能源配比及產業結構,影響各國經濟發展至鉅,我國目前雖然並非議定書會員國之一,目前並未被要求承擔減量責任,然而依據國際環保公約之經驗,仍有可能遭逢貿易制裁的風險。目前我國CO2的排放量,早已超過議定書標準的三倍以上,因此,引發了國內不少的討論,尤其是目前又有新的石化及鋼鐵投資正進行審查。
由相關的研究來看,若以目前全國能源會議所預擬的改善能源使用效率為例,台灣在2015年即使把排放量放寬至議定書標準的兩倍,也將造成產業無法運作的窘境。台灣身為地球村的一員,本應配合全球環保約定,惟考量本身產業發展的承受能力,在作出CO2減量承諾時應有較彈性的作法。目前,全球能源消耗最多的美國、中國、韓國及新加坡均不承諾與執行京都議定書的減量決議。台灣對於新的耗能投資案,的確處於兩難的局面,石化與金屬業在2001年全球IT產業不景氣時,的確發揮了平衡及穩定台灣經濟成長的效果,未來,在全球IT產業過度競爭的狀態下,石化及鋼鐵成為唯一平衡台灣產業過度集中於IT的產業,但卻又屬高耗能的產業,因此,石化與金屬業未來在台灣發展走向的決策,也將成為2005年工業政策的頭痛問題。
2004年底立法院選舉的結果,仍呈現「朝小野大」的情形,讓我們聯想到未來政令該如何推動與落實,從過去五年間行政與立法間的配合,確實問題重重。因此,未來行政部門在提出政策時,需有更多的說服力或彈性,同時,在野黨也宣稱會更積極地提出法案,這些對於行政部門而言均是挑戰,但這又未嘗不是契機。當朝野均無法在政治的議題上形成共識或擁有絕對的優勢時,有關於民生及經濟的法案,必然成為未來朝野提出政策的焦點,施政主軸可以再拉回「拼經濟」。
行政院游院長已提出2005年的經濟施政目標,國內生產毛額(GDP)達到11兆台幣,每人GDP達到15,000美元,失業率降至4%,經濟成長率達到5%。2005年雖然將面對許多國際不可知的變數,國內政治上「朝小野大」依舊,不過,在「拼經濟」已是全民的渴望與共識之下,能否達成上述目標,可以說是挑戰但也是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