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淺析我國NFC行動支付發展現況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淺析我國NFC行動支付發展現況

李淑華  (2014/10/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0期》

近年來網路及智慧型載具之滲透率快速成長,基於民眾對資料傳輸的便利性及安全性之重視,許多智慧型載具廠商紛紛將其相關產品搭載NFC技術以因應市場需求。由於NFC可以近距離資料傳輸,相較於其他資料傳輸技術如藍芽及二維條碼等,更具高安全性、連線速度快及干擾小等優勢,故現已成為全球備受矚目之新技術焦點。依據Gartner研究指出,2012年全球透過手機付款之交易金額已達1,715億美元,使用人數達2.12億人;預計2016年行動支付市場規模將擴大到6,170億美元(約新台幣18兆元),CAGR高達42%,使用行動支付的消費者也將增加至4.48億人,顯示NFC行動支付具有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

目前日本及韓國在NFC行動支付發展相對較為成熟,而我國則處於起步發展階段,因此本文擬先簡析NFC技術與應用概況,針對NFC行動支付之技術特性進行分析,然後就先進國家之行動支付發展環境及我國發展現況進行探討,提供國內參考。

 

NFC技術與應用概況        

(一NFC技術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為SONY與飛利浦(2006年更名為NXP)共同開發之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規格,亦為國際標準化之近距離高頻無線通訊技術。NFC由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術演變而成,運用非接觸式IC晶片,於電子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點對點資料傳輸,並以十公分以內的近距離進行雙向資料遞送,使用頻率為HF頻段(13.56 MHz),其連線速度小於0.1秒,故受干擾的問題比藍芽小(表1)。目前NFC國際標準規格廣為商業利用的主要有ISO/IEC 14443 Type A跟Type B,以及SONY開發的FeliCa三種規格。其中由NXP所開發之以Type A為技術基礎的MIFARE多以歐洲和美國為中心,廣為業者使用。NFC應用常見於交通運輸票證用途,例如:我國台北捷運悠遊卡、高雄捷運一卡通、台中e卡通,亦採NXP之MIFARE技術。

 

1 NFC及藍芽規格特性比較表

 

NFC裝置中依動力來源及溝通方式,分為主動(Active mode)與被動(Passive mode)兩種模式,裝置動作說明如表2所示。Active mode通常利用裝置本身的電力進行13.56 MHz頻段的通訊傳輸,例如NFC裝置雙方欲進行彼此資料交換時,雙方皆會啟動電力,且傳輸速度範圍為847kbps~6.780Mbps;至於Passive mode則如非接觸式晶片IC卡,本身並無搭載電力,主要是進入電磁波產生範圍內,藉由讀寫機所供給之電力而啟動,一旦NFC裝置進入感應範圍,讀寫機始發出電波,此種模式對於裝置省電效果有所助益。

行動支付NFC技術電子錢包TSM平台資金清算法電子金融交易法終端設備普及安全驗證支付標準化法規鬆綁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