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特別報導】經濟穩健發展.成長力道和緩的年度——2008年經濟景氣趨勢研討會側記
整理/陳淑貞‧劉一萍 (2008/01/11) 《台經月刊第31卷第1期》
台灣早期由於製造業優勢和出口導向的貿易政策,使得我國逐步成為以製造業為發展重心的經濟型態;而今位處在全球化、自由化、產業分工多元化和區域經濟整合的風潮下,使台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面臨了不少來自國際經濟、產業價值分工體系重整與多元發展情勢,而衍生出的機會與挑戰。因此,為使各界能充分掌握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本院於2007年歲末更迭之際,動員全院菁英進行經濟景氣的調查作業,並於同年11月8日(四)假台北福華文教會館前瞻廳,舉行一年一度的「經濟景氣趨勢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安排了三項重要議題,除提供2008年的景氣展望分享外,亦含括了兩項影響台灣未來發展的熱門議題,以供各界做為未來經營策略擬定之參考。會中首先由洪院長德生主講「2008年主要國家暨國內經濟景氣展望」,針對國內外景氣趨勢與展望提出分析與看法,並公布台經院對我國2008年景氣預測的數值;接著是由龔副院長明鑫主講的「從全球趨勢看見台灣產業的藍海」,透過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及台灣企業之轉型與機會的剖析,推衍出台灣產業的發展定位與價值;最後則是由研六所楊所長家彥,為與會先進分享「二次金改後我國金融業發展課題」。
本次研討會當日與會的貴賓包含產、官、學、研等各界菁英約計200人次,以下茲將會中先進相互分享與交流之意見,進行重點節錄,以供各界參酌。
‧面對多項經濟景氣影響因素,2007年的整體景氣是否還會有不錯的表現可以預期?以及未來是否有哪些需要留意的隱憂?
誠如先前在研討會中的報告,各主要研究機構對2007年的景氣預測平均約有4.5%左右的成長。而在未來景氣成長的隱憂方面,主要是來自原油價格走勢是否繼續上揚,以及潛在的物價上漲是否會造成通貨膨脹等不確定因素。然而針對通貨膨脹的定義,截至目前為止在經濟學界並沒有很明確的共識,在此暫且提供IMF的定義以供參酌。所謂的通貨膨脹是指:「連續兩季的物價上漲超過3%,謂之通貨膨脹」。而往後值得持續觀察的應還是物價是否會繼續上漲的課題,但原則上溫和的物價上漲對整體經濟發展是具良性的影響,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經濟體的物價保持固定,相對的該國或其產業整體利潤不易成長,且薪、工資也較沒有調升的空間。
‧由預測數據來看,2008年的各項表現似皆較2007年相對下滑,不知未來在面臨美國次級房貸及聯準會升息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下,對台灣的景氣走勢、股市或房市表現有無影響?2008年的景氣是否仍可期待?
首先將這個問題分開來談,在房市發展的部分,原則上台灣房地產與美國房地產的走勢不具直接關聯性,只是透過金融層面的貨幣政策運作才會產生一些傳導影響。而在景氣發展方面,由於台灣近年來的GDP成長有大部分是來自進出口的貢獻,直至近兩季民間消費與民間投資才有相對較高的貢獻,因此就結構性來說,美國次級房貸的問題並不會對台灣未來的景氣直接造成巨大的影響;且觀察與台灣進出口表現與直接相關的主要經濟體,尤其在民間消費部分,由於台灣主要貿易夥伴分隸美國與中國,雖然美國次級房貸和通膨引發之升息壓力等隱憂,可能會影響其民間消費的表現,但基本上2008年美國的民間消費仍約有3%的動能。加上中國的經濟及其進出口活動仍將持續活絡,因此美國次級房貸及通膨所引發之升息壓力等課題,其後續發展雖值得持續觀察,但其對台灣造成的影響應該有限。
‧雖然根據數據資料顯示,物價指數的上漲情形似乎並不太嚴重,但為何民眾的感覺卻是頗為深刻?
的確,這比較屬於消費者體驗與感官的課題,因為民眾容易會對其生活切身相關的民生物品,像是蔬菜、食品等的價格波動感受較深。舉例來說,誠如先前在研討會中亦曾提及,其實歸屬在蔬果、食品這同一類別民生支出的總額,約僅占整體家居支出的30%左右,因此幾項個別產品占整體物價上漲的貢獻度確實不大,但由於這些項目卻是民眾生活中最易聚焦的部分,所以容易出現民眾覺得物價上漲的波幅,大於實際上所有消費者物價上漲計算後的結果,超越主計處統計出約略2%的漲幅感受;又如近期汽油價格上漲帶給民眾的感受,其會異常深刻的原因與前例可謂是異曲同工。就此案例而言,雖然目前看來是感受效應大於實質效應,但面對M型社會的來臨,確實是存在富者愈富,而貧者生活愈趨艱難的情形,並且目前的中產階級其未來的所得或購買力是否會有下降的趨勢,亦是值得觀察的議題。在此針對主計處對物價指數計算的方式再補充說明一下,就我們的了解,其實主計處對公式調整的檢討,是持續不斷的進行討論與改善,只是隨著經濟情勢、民生型態的轉變,公式也許有需再深入或重新檢討的必要,而身為智庫的本院,亦會為民眾持續關注此項議題。
經濟成長、GDP預測、全球景氣、次級房貸危機、內需市場、產業轉型、通貨膨脹、原物料價格、貨幣政策、雙率調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