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退!退!退!急急如律令:對新創IPO趨勢的觀察
徐慶柏 (2021/10/08) 《台經月刊第44卷第10期》
對於投資者耳熟能詳的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指的是向大眾首次公開募資的行為。除傳統IPO外,近期科技新創也透過直接上市以及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等方式進行上市。科技新創面臨全球化挑戰,科技爆炸式的競爭,在前景與價值創造獲得市場看好下,早期資金的供給有時僅能支應企業快速成長與規模放大的階段,在產生淨利潤之前,企業可能就面臨銀彈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早期投資人(IPO前的投資者)也面臨投資後獲利了結的壓力,畢竟把資金「Parking」(停泊)在較長回收期的部位,占整體投資組合比重過高,將拉低有限時間內整體投資報酬的表現。在次級市場中需要的是新穎題材,透過新的募資案進入股票市場,以吸引投資者進場,除共享企業成長的果實,也能挹注企業在取得成長動能時所需的資金資源。
在上述背景下,能快速獲取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任何方式都可能是選擇之一,這也是Palantir(大數據分析公司)、Squarespace(線上網站創建平台)、Coinbase、Spotify(音樂串流服務平台)、Slack(辦公室通訊軟體開發公司)、Instacart(生鮮雜貨配送服務商)、Wise(線上跨境支付公司)、Asana(提供團隊組織、追踪和管理工作的軟體服務公司)等獨角獸公司直接上市,以及Nexters(手機遊戲研發商兼發行商)、Barkbox(提供訂閱制狗食產品,服務和體驗的服務提供商)、Lightning eMotors(商用電動車業者)、SoFi(線上個人理財公司)、Payoneer(跨境電商收款平台)、Lucid Motors(電動汽車製造商)、Ginkgo Bioworks(提供基因工程平台服務的生物技術公司)、Rocket Lab(航太製造暨小型衛星發射服務提供商)、eToro(提供線上金融投資服務及跟單交易服務的金融科技公司)、Nikola(電動卡車新創公司)等科技公司透過SPAC上市,在公開市場上形成風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鑑於近年IPO市場的多變,本文以美國近年IPO市場為主要分析對象,針對近年上市途徑如:直接上市與SPAC途徑之發展趨勢進行解析,並於文末提出對未來發展的看法。
近年美國IPO發展概況
2012年4月美國頒布JOBS法案(The 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 or JOBS Act,《新創企業法》)旨在鬆綁法規,允許並鼓勵更多個人投資,協助新創企業取得資金;此外JOBS法還放寬上市限制,年營收在十億美元以下的公司,能祕密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上市文件,於公開募資15天之前,公司都不需公開招股書,如:財務數據、股票發行數量、企業風險等資訊。在此法案之後,為新創企業的上市開啟新局,影響的不只有美國市場,而是為全球早期投資樹立下新的典範。知名的科技公司如:Uber、Lyft、Slack、Twitter、Spotify、DoorDash、Airbnb等,也都祕密向SEC提交IPO申請;觀察美國創投所投資的公司離場概況,可發現2012~2013年上市公司數由62件增加至99件,成長幅度近六成達59.68%,為近十年成長率的高點。
IPO、SPAC、直接上市、借殼上市、創投退場、獨角獸、早期投資、資金退出、上市途徑、金融科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