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措施之回顧與評析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措施之回顧與評析

林子伶、王勤銓  (2009/06/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6期》

國內溫室氣體概況分析

(一)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2006年我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305.6百萬公噸當量(不含LULUCF吸收量),較2005年成長約2.7%。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占總排放量之90.9%,其次分別為:N2O(約3.5%)、CH4(約2.4%)、SF6(約1.5%)、PFCS(約1.3%),以及HFCS(約0.4%)。若以歷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趨勢比較之,在1990~2006年間,CO2排放量成長128.33%;CH4排放量減少60.91%;N2O排放量減少4.12%,除CO2外,其餘氣體均呈現負成長。由於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以CO2為主,故以下將直接針對國內CO2之排放量做一綜述。

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OECD於2008年出版之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量統計資料顯示,我國2006年能源使用CO2排放總量為270.33百萬公噸,占全球排放總量的0.96%,全球排名22位。如以人均排放量觀之,每人平均排放量為11.87公噸,高於日、韓及OECD排放平均值,全球排名16位。台灣自產能源匱乏,99%均仰賴進口,能源供給平均年成長率約6.2%,是造成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成長之主因。若以歷年趨勢比較之,1990~2006年能源燃燒CO2排放量呈現持續成長趨勢,惟近年來成長趨勢已較為趨緩,能源燃燒CO2排放量成長率自1991年8.8%,逐步減緩至2006年3.1%。與國際間對開發中或新興工業國家逐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量之目標一致。但目前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仍然與經濟成長趨勢呈現正相關。

由台灣各部門別針對能源燃燒CO2排放量貢獻度觀之(注1、圖1),2006年以工業部門CO2排放量居冠,達52.5%;其次為運輸部門(14.3%),除能源工業部門排放量貢獻度較為波動外,其餘各部門排放量貢獻度皆呈現穩定成長趨勢。

 

1  我國燃燒各部門二氧化碳排放趨勢

 

 

(二)台灣溫室氣體減量政策目標與措施

依據98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台灣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為2016~2020年間回到2008年排放量、於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214百萬噸),並視後京都時期協議後續發展調整減量目標。為達成上述目標,除應依據上述各策略面向妥善制定管理策略外,更應考量我國減量與調適能力,以符國際趨勢和公約基本原則。以下即針對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措施做一綜述。

我國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政策大抵上可分為五個層面,分別為法規政策規劃、部門節能行動、財政誘因、教育宣導,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層面。法規政策規劃方面,已規劃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目前法案之法規內容和架構仍於立法院受審中(圖2)。由於溫室氣體減量措施無法一蹴可幾,該法案採取漸進式的推動減量,並逐步調整減量能力,如提升能源效率及發展再生能源、進行產業溫室氣體盤查登錄及查證、溫室氣體排放效能標準管理,再逐步進入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此外,觀察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架構,可以發現此即為國內推行溫室氣體減量已經使用,以及規劃使用之政策措施。

溫室氣體減碳目標能源效率再生能源節能措施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交易國際合作減量法能源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