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2008年我國科技動態調查結果與國際比較概要分析
蔡雅玲 (2010/11/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1期》
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網際網路與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科技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科技實力遂成為各國在衡量國家高科技產業競爭優勢,與技術領先程度的重要指標。在各種科技指標中,研發(R&D)的投入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研發是取得科技最重要的途逕之一,透過研發的進行,可以產生智慧財產權、創造產品附加價值,其過程中所累積的經驗、人力資源有助於促進知識資本存量提升,更是發展知識經濟必要的核心所在。為能及時掌握科技發展變化與國家競爭力,各國政府均相當重視科技與創新資料的統計工作,因為它提供過去政策的成效與未來新政策的研擬依據。我國的全國科技動態調查,從1980年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建議辦理以來,經國科會規劃進行,自1981年起每年定期辦理調查,迄今已進行過29次調查,每年均根據調查結果彙編成科學技術統計要覽一書,該統計要覽除收錄與本調查內容相關之各項統計數據及科技指標外,並於書中收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主要國家之各項研發指標,以利使用者進行國際比較。
本文首先將針對全國科技動態調查的調查對象、我國調查對象分類,與OECD規範調查統計對象之差異進行說明,之後根據調查結果分析我國研發經費投入之狀況,並根據OECD出版的「主要科學及技術指標」(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MSTI))的資料為基礎,進行國際間的比較,以了解台灣與其他國家在研發投入上的差異。
調查對象及OECD統計分類說明
(一)調查對象
全國科技動態調查對象包含全國各大專校院、科技研究機構以及公民營企業三大類(表1)。
表1 全國科技動態調查之調查類別與對象
(二)調查對象與OECD執行部門之歸類說明
從2001年開始,我國研發的各類指標已正式納入OECD出版之MSTI中,OECD執行部門與我國調查時所使用之分類有所差異(表2)。
表2 OECD與我國研發調查之機構分類
2008年調查統計結果與國際比較
OECD出版的MSTI公布了OECD 30個成員國和九個非OECD成員國R&D投入的最新資料,為了便於國際比較,OECD出版的科技統計指標將各國之研發經費皆換算為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以下簡稱PPP);而在研發人力之國際比較方面,則主要採用全時約當數(FTE)為單位,因此本文在進行國際比較時將依循此原則進行說明。
文中進行比較之國家,主要篩選2008年研發經費高於我國,或研發經費占GDP比率高於OECD全體平均值的國家,比較國家總計19個,各主要科技指標特色歸納如下文。
(一)2008年我國研發經費排名第11
我國2008年全國研發經費為新台幣351,405百萬元,較2007年成長了6.04%,成長幅度為過去六年新低,主要是因2008年第三、四季受到全球金融風暴影響所致,因此企業部門研發經費投入成長趨緩,但由於企業主本身亦了解惟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與研發,才能在現代的競爭壓力下開拓市場、並不斷成長,研發與創新仍是企業最根本的核心資源,因此多數企業並不會因為景氣影響完全放棄研發。
與OECD主要國家進行比較,從世界各國研發活動之執行狀況來看,美國一直居於領導地位,2008年投入398,194百萬美元PPP的研發經費,占全體OECD國家研發經費的三成五左右,而排於其後的日本為149,213百萬美元PPP,不到美國的二分之一,研發經費第三多的國家為中國,投入121,427百萬美元PPP,德國投入研發經費76,797百萬美元PPP,至於南韓則為45,294百萬美元PPP。研發經費投入前五大的OECD國家,其投入的研發經費總和占全體OECD國家研發經費比率已超過七成。我國2008年研發經費投入在OECD國家中排名為11,就亞洲國家比較,我國研發經費少於日本、中國、南韓、俄羅斯,但高於新加坡(表3)。
研發投入、企業創新、高教研發、國際比較、科技統計、產學合作、研發密集度、女性研發人力、科技白皮書、OECD指標分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