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兩岸經貿逐漸自由化後對我國港口發展之可能影響——以直航角度觀之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兩岸經貿逐漸自由化後對我國港口發展之可能影響——以直航角度觀之

吳家豪  (2010/12/06)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2期》

自全球化趨勢開展以來,各國貨物與勞務已能夠在國際市場間自由地流動,連帶提升港口對於貨物轉運與對外運輸的功能。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發表之2009年世界海運回顧(Review of Maritime Transport, 2009)指出,2000年以來,全球海運承載貨物逐年成長2008年全球海運承載貨物總量已81.7億噸,2007年增3.6%,目前全球約90%以上的貨物係由船舶運送,因此海運服務業扮演促進世界貿易的重要角色。以我國對外輸出入貨物的運輸管道而言,由於四面環海,亦相當依賴海運進行輸出。以承載貨物重量計2009年海運承擔我99.57%的貨物對外運輸量。再者,若從經濟角度來看港口,除了既有的關稅收入之效益外,港口也是發揮產業群聚效益的重要據點,也說明港口發展對於我國經濟的重要性。

在貿易與投資更為自由化的趨勢下,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已成為全球重要生產基地,大幅提升其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也早被各國企業納入執行全球布局策略的重要環節之一2008年我國新政府執政後,為落實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之政見,已漸次鬆綁兩岸之間的經貿限制。對於與中國經貿關係日益密切的台商企業而言,無疑消除不少經貿障礙,有利於台商未來的全球布局策略,也勢必影響台灣各港口之營運效率,與港口運籌產業生態的發展。故本文將從兩岸經貿逐漸自由化之角度,論述我國港口未來可能之發展性與影響。

 

港口對地方發展的經濟效益

隨著港口的活動機能與服務內容日漸擴大,衍生出如港務服務、批發、倉儲、運輸、物流、加工及臨港工業等諸多港口運籌產業之發展,產生許多與港口關連及其所需的都市服務就業機會,不僅得以帶動地方就業人口的增加,亦可促進地方經濟的成(Witherick, 1981)

檢視國內探討港口與經濟發展之相關文獻,大多以基隆港、高雄港作為實證研究。例如王荏(1987)對於基隆港與其腹地產業發展的研究說明,以基隆港為導(harbor-oriented)的產業如漁業、運輸業、倉儲業、批發業、礦業、加工製造業等,帶動基隆地區發展,且在港口運籌產業發展最盛的時期,基隆60%以上的就業人口從事與港口有所關連的運籌產業。但是,後來受限於基隆港本身發展腹地不足、港市間土地使用外部性的問題,以及台中港的興建壓縮基隆港腹地,均導致基隆地區的港口運籌產業及就業人口的發展遭遇相當大的瓶頸。再者,根據曾鷰(1989)針對高雄港對高雄地區影響之討論,亦認為高雄港在日據時代開始規劃執行建港計畫與營運活動,不僅使高雄港一躍成為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出口港,更增加許多的就業機會,進而吸引大量人口遷入,明顯帶動高雄地區的工業和商業活動,亦奠定後來高雄地區現代化工業的基礎。(附圖)

 

   港口對地方發展的經濟效益

 

台灣港口營運概況

本文將分析台灣前三大港:基隆港、高雄港及台中港,其貨物吞吐量及進出口主要國家等統計資料,概述台灣主要港口目前的營運概況。

(一)各港口貨物吞吐量

我國港口主要以散裝貨物為主要進出口貨物,且呈現穩定成長趨勢2006年散裝貨物比重一度上升70.10%,之後雖然有所下降,不2009年仍66.96%之表現,16,653萬公噸。貨櫃貨則是次要進出口貨物之類別,亦呈現穩定成長態勢,200118.07%,已增加200921.21%5,276萬公噸。此外,若觀察我國貨物進出港吞吐量之成長率2009年相2008年大幅減11.57%,主要是受到金融海嘯所引起的全球實質需求減緩、貿易活動萎縮等負面連鎖效應之影響。以致於如依類別區分2009年我國散裝貨物成長率相2008年衰退11.77%,貨櫃貨物成長率相2008年衰退13.27%。而我國各港口貨物進出港吞吐量之表現,亦大多呈現縮減現象。(1

兩岸直航港口運籌自由貿易港區物流發展加工產業區域維修中心產業分工貨櫃航線港區腹地發貨中心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