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研發至成果流通策略,談如何精進大專校院研發成果對產業影響
鄭玉專 (2015/02/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2期》
產業與全球接軌時,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面臨知識經濟時代,競爭的本質已由體力與天然力轉換為腦力,創新研發能耐與技術研發已成為驅動國家創新系統運作之兩大引擎,同時也是決定國家競爭力強弱與否的關鍵因素。在面對知識經濟與研發全球化的趨勢下,產業必須不斷推陳出新,包括持續增加收入、市場的占有、製程與管理的創新研究能力,並擴大市場利基。因此近年來美日先進國家及開發中國家,將「如何有效將政府資助大學研發所獲得的成果來進行技術移轉及商業化開發」列為重要議題,畢竟要突破產業技術瓶頸,惟有將學術研究、技術開發及商品市場連結,方能提振產業競爭力及產業升級,更是促進產業投資與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機制(Acs, 2002; Morgan, 1997)。
我國技術自主性呈下降趨勢
觀察我國研發投入表現概況,整體而言過去五年(2009~2013年)研發經費已增加26.52%,美國發明專利獲證也隨併增加66.64%,進一步觀察研究經費在各研究性質之比重,發現我國整體研發經費投入多落在技術發展(約66%),而在高等教育研究經費方面則多在基礎研究(約49%)。另一方面觀察,我國與歐盟各國家的創新調查數據發現,我國在「有技術創新,和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共同進行創新活動」及「有技術創新,和政府或非營利研究機構共同進行創新活動」的比例皆不低於國際水準。
由前述可知,我國在研發投入及創新活動表現皆有不錯的表現,然而觀察我國在技術授權金和研發費用投入的比值僅約0.5%(以科技部大專校院專題成果估算,全球平均值約為1.7%),在技術貿易收入支出比例則約0.21%(美國1.46%、日本4.78%),且進一步觀察我國技術貿易支出占GERD的比例亦有逐年增高趨勢,表示我國技術自主性有下降的趨勢。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我國資源投入所衍生的國際專利、知識及人力等各項資本,並未轉化為藉由創新驅動,促進經濟成長所需之重要資本與相關能耐,顯然「要如何將科技研發技術商業化」,成為我國運用科技成果帶動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議題。
在呼應知識經濟的架構下,科學技術的推力(Technology Push)和市場的拉力(Market Pull)帶動了創新和變革,若能整合科學推力和市場拉力,並同時結合企業的技術、財務資源以及管理者管理科技的方式(Munru & Noori, 1988),將可以加速科技的變革。而技術商業化為市場需求面主導研發創新的過程,引導研發成果變成財富的系統知識,且在創新構想的研究發展到產品設計、製造、成為流通性有價商品的完整過程中,組織必須逐步整合資源,並說服利益關係人,共同創造價值獲取最終利益。
以產學鏈結技術商業化實際狀況概述,學術機構主要扮演科學推力角色,提供產業前瞻性、原創性研究、產業分析觀點及人才培育,且必須同時結合產業界(市場拉力)敏銳感受市場需求能力,共同研發產品,方才能改善產業體質,創造更高利潤。
技術商業化、產學合作、研發成果轉化、智財運用、創新推動機制、市場導向評估、研發資源整合、技術移轉平台、商業潛力分析、技術創業扶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