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植物組織培養科技權威——專訪推動「中草藥」產業革命蔡新聲院長
採訪、整理/劉翠玲 (2009/03/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3期》
隨著世界各國逐漸重視補充替代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概念,這波浪潮順勢令中草藥相關產品備受青睞,多數民眾希望可透過補充天然來源的植物補充品、保健食品,甚至是藥品,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效果。台灣受惠於幾千年傳統中醫學經驗累積,對於中草藥產品發展已有很好基礎,一旦建立完整的中草藥產業環境,則可增加我國在國際草藥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現任朝陽科技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講座教授兼理工學院院長暨生技所所長的蔡新聲教授,從早年碩士班開始即致力於植物組織培養研究,是全球第一位從甘藷花藥來源的癒合組織,成功誘導植株形成的研究人員,並先後成功自水稻、蘆荀、玉米、木瓜、竹子、青花菜等許多農園藝作物的花藥培養誘導出單倍體,之後更將研究觸角深入中草藥的組織培養領域。1998年蔡教授應邀擔任農業生技國家型科技計畫「藥用∕保健植物組」召集人,積極推動中草藥科學化及產業化,至今該組的產學合作計畫已達15項,成果可謂豐碩。然而發展中草藥產品最大問題就是品質的掌控及科學的驗證,唯有經過嚴謹的生理及化學分析,確定其品質與效果,才能把傳統的中草藥提升為具保健功能的食品,或具治療效果的藥品,以行銷全球市場。
蔡教授累積20多年的中草藥研究發展經驗,在這股中草藥革命裡所投注的心力與累積的成果,更是值得農業生技產業所有成員學習參考,他不僅指導過80餘位碩、博士生,同時在推動國科會、農委會產學合作的計畫上更是不遺餘力,其自身經驗更代表著台灣發展中草藥產業的過程,據此本文將探討在推動中草藥產業革命時,其產業資源該如何整合?又該如何穩定的跨出下一步?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基礎開啟中草藥研發旅程
「會投入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要從1969年進入台大農藝研究所做碩士論文的研究開始,當時國內還沒有學者做植物的組織培養研究,在指導教授林正義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開始踏進這個領域,早期研究的兩種作物是馬鈴薯與甘藷。馬鈴薯進行的是利用生產點培養獲取無病毒植株,再進行無病毒植株量產的技術;甘藷則是以花藥培養進行品種改良。之後在農業試驗所的研究工作,大部分都是以組織培養技術進行農作物的品種改良,包括在水稻、蘆筍方面的成果都相當不錯,並且受到國際學術上的肯定」,蔡教授回憶說道:「進入中草藥的領域是一個機緣!」
1984年時,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謝明村所長邀請蔡教授指導該校研究生進行中草藥的組織培養研究開發,就此開啟了蔡教授在中草藥的研發旅程。之後(1996年)更受前中央研究院楊祥發副院長與台灣大學蘇仲卿教授的邀請,擔任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中草藥/保健植物組的召集人,成為台灣中草藥產業化的重要推手。
國家型科技計畫推動中草藥產業化體系
我國從1998年開始的「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便將台灣及中國名貴藥材和瀕臨絕種的中草藥列為發展重點。推動的階段共分為3期,前後長達10年的時光。第1期主要是篩選值得發展的中草藥,再進一步針對特定中草藥進行包括藥理、成分分析、藥效、功能及毒性測試等。在累積了初步試驗成果後,第2期以推廣研發應用計畫為重點,即國科會的產學合作,希望學術界研發成果能有效推展至產業界。
中草藥、植物組織培養、蔡新聲、產學合作、藥效分析、保健食品、產業化、科研發展、台灣中草藥、國際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