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農業行銷國際之科技創新做法與突破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農業行銷國際之科技創新做法與突破

許家銘  (2020/07/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7期》

面對全球化競爭及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農產品外銷市場面臨更多挑戰,許多企業主逐漸思考除了做好內需市場外,透過「合作取代單打獨鬥」之商業策略,跨出國際市場促進經貿發展,展現企業擴大規模及轉型之契機。本文參考行政院與農業委員會(農委會)推動成立農產外銷平台之運作機制,運用該機制所定義之內涵,蒐整與研析相關農業創新技術帶動農產品進軍國際之成功案例,透過專業分工及建立夥伴關係,匯集各方有利資源與經驗,歸納農產品國際行銷之策略目標。再者,企業可藉由政府資源挹注,將具有創新價值的農產品導入行銷通路,或利用跨境電商等銷售手法,以實體或虛擬通路建立品牌形象,皆有助於我國農產品於國際市場蓬勃發展。
 

2019年我國農產貿易出口現況

2019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值212.3億美元,占全體貿易總6,148.9億美元3.5%,與近五年2015~2019年)比重相當2019年度農產貿易出55.7億美元,進156.6億美元,2018年出口值略升,惟進口擴張額度大於出口,導致入100.9億美元,顯2015~2019年來貿易逆差約介95.5~103.5億美元之間(1)。截20204月,農產貿易出口15.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出口17.7億美元,約衰退11.86%,因受到新冠肺(COVID-19)影響,全球貿易緊縮,如疫情未能有效控制,將大幅影響農民收益。
 

1  我國農產貿易進出口值及入超值
 

台灣農產品出口市場遍及全球2019年台灣農產品前三大出口市場包括中國(22.9%)、日本(16.3%)、美國(11.2%)。近年在兩岸通商、通郵、通航之政策,以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署等多項兩岸政策利多,我國農產業對中國市場之經營與發展,亦已達到相當可觀的程度,成功促進台灣農產品運銷中國。另外越南、香港特別行政區對我國出口值分居第四、五名,主要外銷羽毛、花卉、蔬菜及種苗等品項,顯示我國農產品無論是西進、新南向市場或是其他已開發國家外銷皆具實績與發展潛力。
 

推動成立農產品外銷平台與運作機制

2018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提出以「外10%、加10%及直銷促10%」三箭齊發為目標,推動包括「建置完善蔬果產銷資訊整合查詢平台、輔導轉作、關稅配額制度調整、多元加工研發利用、建立旗艦物流及區域冷鏈系統、運用民間資源,建立農糧產品產銷穩定機制、提升外銷競爭力、調整市場結構及通路」等八大措施(農委會2018)。一方面減少產銷失衡所帶來之衝擊,另一方面則需重視產銷調節與農產品外銷之間做適當布局,穩定農民收益。

為整合相關單位資源,擴大小農經濟走向國際市場,農委會建構「農產品外銷平台」,成立外銷平台專案小組專責推動,以外銷國家(Team Taiwan)概念,提供農產品供需產銷資訊、獎勵拓展海外新興市場及媒合措施(行政院2019)。本文參考農產品外銷平台之四大運作機制(2),蒐集並彙整相關案例,如導入冷鏈物流、省工機械及智慧農業等具外銷潛力之創新技術,透過產業先進以農業科技結合外銷推動情形,創造更多市場商機。
 

2  農產品外銷平台運作機制 
 

(一)產業登記,策略聯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農糧署)針對大宗蔬菜實施種植登記與預警機制,並為穩定產銷,輔導成立大宗蔬菜策略聯盟,如甘藍、結球白菜、青花菜、花椰菜及結球萵苣等,透過策略聯盟,創造共同利潤。以萵苣產業為例2017~2019年平均出口量9,814公噸、平均出口產0.83億美元,主要外銷日本,占總出口比率80%以上,其餘出口至韓國、新加坡等國2020年首度突破長途運輸限制,利用農業試驗所開發之系統性冷鏈物流技術,外銷沙烏地阿拉伯20公噸,將萵苣外銷貯運保鮮期20日延長28日,開拓中東國家新興市場商機。

農產品外銷科技創新冷鏈物流智慧農業跨境電商外銷平台策略聯盟農業國際化供應鏈整合政府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