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碳交易政策之推行現況與實施建議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碳交易政策之推行現況與實施建議

楊玨  (2013/1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2期》

   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是目前各國努力的目標,我國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以及國際間溫室氣體減量共識,積極研擬溫室氣體減量管理相關政策。相較於國際上所制訂與採行的碳排放交易政策,我國的碳交易政策仍有部分關鍵的問題待解決,例如:目前仍缺乏執行排放權交易之法源,且非「京都議定書」締約國,因此可能面臨碳交易市場規模不足,以及國際競爭力下滑等問題。

   然而,201112月在德班舉行的1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The 17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17)上,各締約國進一步確定設計一個對已有機制通用的框架和新市場機(New Market Mechanism, NMM)來補充排放交易體(ETS)、聯合減(JI)及清潔發展機(CDM)的不足;在國際碳市場機制脫離聯合國架構的趨勢下,台灣更有機會與國際同步發展新市場機制。

 

碳排放管制與交易機制推行現況

   雖然「京都議定書」中並未將我國列入管制範圍,惟後京都(Post-Kyoto)時期(2012年之後),我國與其他新興工業國或將列入下一波管制範圍,故先行因應國際減碳趨勢實屬必要。目前我國減碳政策為: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2020年回2005年排放量,2025年回2000年排放量,20002005年的國內碳排放量分別219,091千公噸257,056千公噸(1)。

   若依照台經院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之模擬結果,則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296,086千公噸2025年將319,019千公噸(2),七年內二氧化碳需減39,030千公噸12年內二氧化碳潛在減碳量99,928千公噸。
(一)「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內容與爭議

   為了使國內推動溫室氣體減量依法有據,20082月行政院提出「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此法案儼然成為國內碳排放交易之母法,而該草案已201246日完成立法院一讀程序,現交付社福及衛環委員會進行審查。觀察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的架構與摘要(1),內容為重點規範政府機關權責、溫室氣體減量對策及教育宣導、政府間跨部會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機制,以及減量執行模式與執行工具等。

 

1  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架構
 

   儘管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仍於進行審查階段,但草案中的部分條文持續受到各界質疑(注3),最富爭議的包括:

1.未明文規定減量目標與時程

   法條中僅列「中央主管機關得依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議定書及相關會議之決議事項,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規定之情形,實施溫室氣體總量管制(第13條)」,然而政府減量目標往往不斷改變,使得政策難以延續2008年的減量目標原為2016年時,將排放量降2008年,2025年時,回歸2000年」,然而目前之減量目標則為2020年時,將排放量降2005年,2025年時,回歸2000年」。觀2005年排放量251,636千公噸2008年排放量252,025千公噸,其差異不大,但減量時程延後四年,若未於母法明定減量目標與時程,對於國內減量成效恐形成阻礙。

碳交易機制排放權交易溫室氣體減量碳總量管制碳權核配國際接軌減碳法規低碳經濟碳市場發展企業減碳策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