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碳盤查制度導入台灣農業——以產銷履歷為藍本
陳可薇 (2022/12/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12期》
2007年起我國開始推動產銷履歷制度,以「農場到餐桌」為範疇,推行至今已有15年的歷史,其中,台灣良好農業規範(Taiwan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TGAP)相當於給農產品生產者、分裝流通及加工業者看的SOP。而產品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標章制度所依循的產品規則類別(Product Category Rules, PCR)同樣以產品或產品類別為核心,制定碳盤查標準。兩者均採自願性、第三方驗證制度,作業流程多有雷同之處,今我國積極推行農業淨零碳排,若能以既有產銷履歷為基礎,導入碳足跡及降低碳排作為將使生產者實踐減碳,期達事半功倍之效。故而本研究將以申請流程、涵蓋範圍與數據收集三大面向進行研析,透過妥適的機制設計,藉由政策引導未來消費者選購農產品時,不僅挑選溯源、安全的產品,更有意識挑選低碳商品,促進環境友善及永續生產。
為食品安全把關產銷履歷驗證制度
產銷履歷的概念最早來自於1997年歐洲多家通路業者,為了確保農業生產安全並降低食品供應鏈風險,共擬一套歐盟良好農業規範(EUREPGAP),隨著消費者重視及註冊商增加,逐漸發展為現在的GLOBAL GAP。我國產銷履歷驗證自2007年起正式實施,結合三大核心:台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第三方驗證制度及溯源平台,藉由產銷履歷標章,使得生產鏈成員及終端消費者快速辨別安全的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並透過掃描QR Code與平台互動、瞭解「農場到餐桌」的生產過程。截至2022年10月,農、漁、禽、畜及加工業者,計425家業者及2,260名生產者獲證。不僅一般消費者可在各大量販、實體通路購得產銷履歷產品,學校營養午餐也能享用產銷履歷的食材。
碳足跡盤查是淨零排放的第一步
碳足跡一詞源於1990年Mathis Wackernagel和William Rees Ecological Footprint的博士論文所提及的生態足跡概念(Ecological Footprint),隨著氣候變遷議題,碳足跡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詞。碳足跡不僅是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實際上個人或其他實體(例如:國家、公司、建築物、產品及服務等)的所有活動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例如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烴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碳足跡通常以CO2的重量或當量(CO2e)表達。
自然界中生物的活動本就會產生溫室氣體,然而,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大量燃燒煤炭、石油等化學燃料,將原本儲存地球碳釋放到大氣中,使得地球不斷升溫。為了挽救不斷升溫的趨勢,淨零排放(Net Zero)勢在必行,這意味著全球需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減量、減碳),並清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負碳、固碳),使兩者相抵為零。淨零排放的步驟為盤查碳足跡、設定減量目標、執行減量及負碳措施。碳盤查作為淨零排放的第一步驟,類似於健康檢查的概念,透過定時的檢查瞭解自身現況。以企業為例,經過碳盤查可找出碳排放熱點,藉此研擬並執行合適的減量措施。若企業為環保署公告納管事業、金管會指定揭露對象,或欲向消費者、供應鏈中的利害關係人揭露,則需透過第三方查驗機構的查證,查驗以複查碳足跡盤查的結果。
碳盤查、碳足跡標籤、產銷履歷、淨零排放、責任消費、農業減碳、永續生產、數據蒐集、環境友善、政策引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