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2008年中國經濟回顧與未來展望
李 建(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資訊所研究員) (2008/12/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12期》
在評述2008年中國經濟與對2009年走勢進行預測前,必須抓住當前世界經濟和金融危機狀態的本質,從美國經濟長期處在負儲蓄狀態下,中國出口拉動對其經濟增長的影響角度,以作為本文的理論基礎。
2008年中國經濟回顧
2008年中國的出口在年初遭到巨大的挫折,這是無法用2007年8月分爆發的“次級債券”危機解釋的(見圖1)。因為從2005年7月開始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是從2007年開始加速,到了2008年開始一種似乎“跳水”式的下降。2008年1月到9月分人民幣月平均匯率從72,478元上升到68,307元,達到5.76%,其中上半年就升值了4.48%,上升到68,992元。人民幣升值實際上並不能根本解決中國的大規模貿易順差現象(見圖1~3)。以順差在GDP中的比例作為中國“儲蓄過多”的近似指標來看,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即使繼續促使人民幣升值,並且對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大幅地減少增值稅退稅或實行變相出口徵稅等等“自我限制”政策和措施,並不能夠真正解決中國的貿易順差問題。這些激烈手段卻極可能將中國國內經濟部門推向一種特殊的長期緊縮乃至蕭條的狀態。這正是悲觀主義情緒加速擴散的根源。對於中國出口部門,特別是廣東和江浙沿海地區勞動力密集產業出現的困境,我們不從結構轉移和升級這種產業政策角度,而是強調出口乘數效應來進行分析,認為正是這種使得中國出口成本在近二年之內上升至少20%的政策(即商務部的所謂減少貿易順差行動,實際上我們還應當考慮從2008年開始實行的新勞動法對廠商決策的重大影響),是從第三季度開始引起整個國民經濟增長勢頭突然中斷的主要原因。
圖1 2005年9月~2008年9月中國主要經濟指標
圖2 2005年實行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和貿易順差在GDP中的比例
圖3 2003年10月~2008年9月期間中國CPI、PPI與各種貨幣量的變動
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另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因素是在前三季度實行的“穩健的”但實際上是極其緊縮的貨幣政策。宏觀經濟中的基本變數及各種貨幣量的逐月年增長率從年初開始出現了急劇下降(見圖3)。到9月分的年增長率M0為9.28%, M1為15.21%,而M2則僅僅為7.67%,消費品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從第三季度開始出現了下降趨勢。考慮到上半年的物價,尤其是工業品出廠價格的加速上升趨勢,中央銀行對貨幣量的控制是極其嚴勵。中央銀行為實現物價穩定的政策目標所採取的政策工具是有效的,同時採用數量控制和利率政策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中央銀行這一輪控制物價的行為已經基本成功。據10月分統計,消費品價格同比上漲已經下降到4%,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也從9月分的9.1%下降到6.6%。但是,這種緊縮政策的代價是:2008年10月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從第二季度平均約16% 在第三季度逐月下降,到9月分已降為11.4%, 而10月分則大跌3.2個百分點,僅為8.2%,為2005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準。鋼鐵業和汽車業、先導指標發電量等指標在10月分已經出現負增長,採購經理指數PPM急劇下降,等等跡象均表明中國經濟景氣正在出現戲劇性變化。悲觀主義情緒在資本市場上早就得到充分反映了。一大批股票價格已經低於其淨資產,在全部上市公司中的比例甚至已經超過2005年的最低潮時期。
總之,中國從2005年7月開始放棄原來行之有效的釘住美元匯率制度,一方面對大規模“熱錢”投機升值“買單”,另一方面又以犧牲實際經濟部門為代價,不可為之而行之,貿易順差卻不見減少,這也表明實行人民幣單邊升值政策的破產。加以減少或者取消出口退稅,即實行實際上的出口稅,以滿足西方對中國的“所謂重商主義”政策的指責。
中國經濟、貿易順差、人民幣升值、出口增長、貨幣政策、全球經濟衰退、工業增長放緩、財政刺激、經濟增長、貿易挑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