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建構產學創新連結環境,強化產業創新驅動力量
葉懿倫 (2005/06/06) 《台經月刊第28卷第6期》
在知識經濟時代,驅動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即是「創新」。台灣在數十年的經濟發展歷程中,透過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方式,讓台灣在國際分工生產製造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使得經濟與產業結構得以逐步依照勞力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方式穩定轉型,現階段更開始邁入了知識密集型產業的時代。因此,現階段台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成長的推動力量要變為「創新驅動」,透過創新帶動產業發展,創造台灣產業的新價值,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與提升生活品質。所以,「創新是台灣持續成長關鍵動力」,是目前國家科技產業政策的共識。
產、學創新連結是強化國家創新系統的重要策略
今年第25次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把「強化國家創新系統」視為台灣目前科技政策的重要議題,並將「強化產、學之創新連結」視為未來強化國家創新體系的主要策略之一,希望透過產、學創新連結,來解決台灣部分的創新系統缺口與瓶頸問題。既然,產學創新連結成為目前重要科技產業政策推動策略,則如何透過實質政策的執行與落實,確實解決台灣創新系統的部分缺口,成為更重要的課題。因此,本文將探討目前台灣的產學合作發展所面對的障礙與問題,並彙整主要國家在產、學合作上之模式與作法,提供參考。
台灣在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間存在極深的死亡之谷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受經濟部技術處委託之「知識經濟創新競爭力評比」研究報告中,利用各主要國家在美國專利之科學關聯係數指標,檢視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在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關聯度之相對強弱,該研究發現我國專利科學關聯度雖然每年有所提升,但是卻明顯落後於產業技術先進國家,甚至明顯落後於韓國;同樣地,在科學相關學術研究的產出,也多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在國際期刊中發表,實質擴大運用於技術上的比重相當低。這樣的情況,顯示我國在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之間存在一道極深的「死亡之谷(Valley of Death)」(Wessner, 2001),表示台灣學術的科學研究與產業的技術發展之間,大多專注於該領域現階段的需求,兩者之間缺乏連結的中間機制,使科學研究能夠順利轉化成為技術發展,甚至提升生活品質。
產學合作、創新驅動、知識經濟、技術移轉、智財權機制、研發能量、突破性創新、死亡之谷、創新系統、科技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