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從淨零到自然正值再到企業淨正值——企業永續的新焦點
胡憲倫.黃泓維.郭建宏 (2022/12/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12期》
從2℃的INDC到1.5℃的Net Zero
2015年12月通過的「巴黎協定」,取代了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在遏阻全球暖化趨勢上,其主要貢獻在於取得一全球共識:「本世紀前全球氣溫升幅控制不超過攝氏2度,並訂定更具雄心的攝氏1.5度目標」。與「京都議定書」不同的是,「巴黎協定」將減排義務擴及至中國與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另外要求已開發國家需提供氣候變遷資金,來幫助開發中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有能力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後果;它也讓各國以每五年為一週期,訂定自己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INDC)。只是,全球各國的INDC承諾,不要說離1.5℃的目標,就算離「巴黎協定」之遠低於(well below) 2℃的目標,都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2021年12月結束的COP26氣候峰會,來自近200個國家的代表通過了「格拉斯哥氣候盟約」(Glasgow Climate Pact)。此次峰會的主要貢獻在於,雖未能將全球變暖限制在2015年「巴黎協定」規定的攝氏1.5度的目標範圍內,但在整個COP26會議期間,各方的承諾若能全面實施,是可以將升溫限制在1.8℃以內。而自「巴黎協定」之後,為了使全球升溫限制在目標1.5℃以內,國際間無論是國家、城市或企業都積極投入淨零(Net Zero)的努力。根據牛津大學所開發出來的一套淨零追蹤器(Net Zero Tracker)的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全世界已經有139個國家及800個企業宣示淨零排放,其所涵蓋的範圍,已包括了全球83%的總排放量、91%的GDP,以及世界80%的總人口。毫無疑問,淨零已經是全球最重視的共同目標了。
日益受到重視的自然議題,以及SBTN及TNFD的推波助瀾
2021年年底的COP26氣候峰會除了圍繞在淨零排放之外,「格拉斯哥氣候盟約」的最終版中也提到了幾個與自然(Nature)有關的內容。在其序言中強調,各國政府已注意到確保所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包括森林、海洋和冰凍圈,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目前已經有超過130多位世界領導人,承諾到2030年結束並扭轉砍伐森林(deforestation)的現象,而高達近200億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資金,亦將會投入此一新的全球森林融資承諾。
而早在COP26格拉斯哥會議召開之前,財務金融組織及機構就已經對達成淨零有關之保護自然及生物多樣性等議題多所關切。此外,有一最重要的組織「全球共有聯盟」(Global Commons Alliance, GCA),及其轄下四個組織之一的「科學基礎減量目標網絡」(Science Based Targets Network, SBTN),於2019年6月雙雙成立。GCA這個聯盟來頭非常大,其成員包括多位諾貝爾獎的得主,而其源頭則可以追溯至2009年刊登於《Nature》一篇名為「A 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的論文,目前眾所周知關於地球永續極限的星球邊界(Planetary Boundaries)概念,即是出自此論文。而SBTN這個網絡,則是包含了超過45個夥伴組織,因一個共同的目的而團結在一起:「為企業提供指導,使其瞭解從『少做一點壞事』(doing a little less bad)到『做我們的公平份額』(doing our fair share),以維護全球的共有(global commons),亦即支撐人類和所有生命的健康和福祉之相互關聯的地球系統」。
自然正值、企業永續、淨零排放、生物多樣性、SBTN、TNFD、自然資本、財務揭露、自然相關風險、正向影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