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百裡挑一,沙裡淘金—高出場率投資人的選擇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百裡挑一,沙裡淘金—高出場率投資人的選擇

黃敬翔  (2021/10/08)    《台經月刊第44卷第10期》

創業投資

創業投資公司多數由具有科技、財務等相關專業知識與經驗的人所組合而成,創業投資公司的普通合夥人、經理人,通常會專精於特定領域,熟悉特定地區或是特定的科技範疇,也常具備相關領域的技術背景,以追求精準判斷一家企業的未來發展可能性。有新想法或新技術的人,常常沒有足夠的資金可支撐他達成目標,同時也沒有足夠的資產證明可獲得銀行的貸款,創業投資的存在彌補了現今資本市場上的這個缺口。因此將資金投入這類充滿許多不確定性的新創公司,也讓創業投資被稱為風險投資,在新創公司初期只有構想或原型、客戶仍不穩定、公司經營入不敷出等各式情況下,創業投資公司將資金挹注於新創企業獲取該企業的股票,並提供相關經驗、營運策略與人脈等,以協助被投資的新創公司能快速成長。在這些新創公司逐漸茁壯後,創業投資公司經由出售這些新創公司的股票獲得報酬,這就是當前創業投資運作的基本模式。

市場中充斥著創業致富與創業投資致富的傳奇故事,但更多的是失敗倒閉、血本無歸的案例,因此僅僅是選擇投資一家新創企業,輔導、協助並支持這家公司成長,甚至讓這家公司上市櫃(IPO),或被其他公司、投資機構等合併或收購,創業投資公司最後將手中股份出售取回資金,就是一場史詩般的大冒險。

根據過去的研究統計,創業投資公司投資一家公司後,通常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最終結果是虧損收場,如Tomer Dean (2017)指出,50%的最終報酬是低於一倍(也就是小於當初的投資金額),35%是一至二倍,10%是二至三倍,5%是高於三倍;另在Barry Kramer & Michael Patrick (2014)的分析中顯示,在2004~2013年間,兩萬多筆的退場紀錄(包含倒閉、被併購、上市櫃),其中64.8%是不到一倍,25.3%是一至五倍,5.9%是五至十倍,2.5%是10~20倍,1.1%是20~50倍,0.4%超過50倍。

對創業投資公司而言,投資新創企業最實際的目的,就是獲得將新創公司股票出售後的利潤,因此被投資企業能夠上市櫃或被併購,就是達成此一目的的必要門檻。換言之,為了滿足此一目標,創業投資公司在決定出手投資一家新創企業時,也必定會考慮到出場的問題,諸如這家新創企業的技術、商業模式、營運模式等,是否具備上市櫃的潛力,或是有機會被特定的企業、其他投資機構所併購的資質,所以這些被投資的新創企業,理論上就是創業投資公司認為有著更高的成長性、更大的影響力,最重要的,就是更多的獲利能力。

另一方面,現今許多耳熟能詳的上市公司或是被併購的主角,諸如Airbnb、Facebook、LinkedIn、Paypal、Slack、Spotify、Tesla、Uber、Yelp、Zoom等,都經歷過獲得創業投資公司協助的階段,輕則單純的資金挹注,重則包含營運的協助、市場的擴張,都有著創業投資公司出手的痕跡。基於此,出場不僅是評斷一家創業投資公司眼光的指標,也可以是觀察新科技與新服務的櫥窗,惟有受到需求者愛戴,才有著更高的機會上市櫃或被併購,也才能讓創投公司獲利出場。

創業投資風險投資高出場率投資機構A輪前投資軟體企業金融科技健康醫療人工智慧全球雲端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