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荷蘭循環經濟成長新引擎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荷蘭循環經濟成長新引擎

劉光哲  (2017/06/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6期》

   荷蘭與我國同屬地狹人稠、天然資源匱乏的國家,其首都阿姆斯特丹雖受惠於歐洲海上貿易帶的地理優勢,吸引大量人口及企業進駐,然而北部與西部多為地勢低窪的河流三角洲或填海造陸區域,使荷蘭格外重視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議題。

   若以經濟的角度詮釋,廢棄物其實就是「被錯置的資源」,而循環經濟的最終理想即為「零廢棄」。這使得「循環經濟」被荷蘭政府視為兼顧環境永續與經濟成長的國家發展策略。根據荷蘭國家科技研究院(Netherlands Organisation for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2013年發表的「荷蘭循環經濟的契機」報告中指出,循環經濟每年可幫助荷蘭減少十萬噸原物料消耗25%的進口量,另可減少兩萬噸碳排放量,並創造73億歐元的經濟產值5,400個就業機會。荷蘭近年來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並以自身的成功經驗向其他國家推廣循環經濟概念。

 

荷蘭循環經濟策略模式        

   荷蘭政府體認到單純的廢棄物管理無法真正減低物質耗用對環境的衝擊,使荷蘭政府在循環經濟的推動上,開始從「物質流」的概念思考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間的關聯,包含上游原物料政策、中游產品政策以及下游廢棄物處理政策,完整包含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政策思維上格外重視經濟系統中物質的消耗量與環境影響,形成正向循環的經濟系統。

   為此,荷蘭政府使用「環境加權之物質消耗指標」(Environmentally-weighted Material Consumption, EMC),經研究評估後將紡織品、紙及紙板、土木/建築廢棄物、鋁PVC、都市大型廢棄物及食物等列為七大優先因應物質流並設定改善目標。

   永續物質流概念包含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附圖),經濟系統生產過程中從環境系統取得所需的物質,另一方面排放汙染物與廢棄物於自然系統中。荷蘭在循環經濟策略上即應用物質流管理概念,從生產、消費使用,以及廢棄物處理等三大面向思考因應對策。

 

   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間物質流動示意圖


(一)生產面

   有鑑於循環經濟是屬於跨部會、跨產業的整體性概念,荷蘭政府格外重視跨領域協調,其中荷蘭循環經濟基金會「Circle Economy」即扮演荷蘭循環經濟推動策略中的跨領域連結角色。該基金會為非營利組織,合作對象包含政府單位、產業界及社區群眾,鼓勵並激發社會各界共同思考由目前線性經濟變成循環經濟的可能性。組織內擁有許多企業會員,包含飛利浦、海尼根、荷蘭銀行40家企業。在各界對循環經濟共識凝聚下,降低企業製程導入循環經濟概念的阻力。荷蘭政府協助企業使用廢棄農作物製作生質包裹袋,取代傳統塑膠以減少化石原料使用;另協助製造業導入模組化製程便於產品拆解、維修與回收,鼓勵業者客製化生產,以降低標準化所產生無謂的浪費。
(二)消費使用面

   荷蘭政府同樣依循物質流管理的概念,擴大政府採購與推動公共基礎建設,並搭配財稅與市場獎勵措施,鼓勵企業使用符合循環經濟概念的原物料,另透過以價制量的概念,根據廢棄物處理量訂定差別費率。在荷蘭政府的引導下,帶動荷蘭「共享經濟」與「購買服務」的消費模式,可大幅改善經濟系統中的資源配置效率,並減緩環境衝擊。
(三)廢棄物處理面

   荷蘭政府對家庭、辦公室、商店、公部門推行垃圾分類,並於公共場所加強資源回收。在完善的廢棄物處理系統支援下,荷蘭政府不但可以處理國內廢棄物,在合法且不危害荷蘭環境的前提下,協助他國進行廢棄物處理,不但可以獲得廢棄物處理費,還能從中萃取物質,成為歐洲名符其實的「循環經濟」中心。

循環經濟阿姆斯特丹資源管理廢棄物處理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環境永續產業創新政策協調綠色經濟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