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全速進擊的台灣健康醫療新創
林秀英 (2020/11/06)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1期》
健康醫療產業是一個結合人才、技術與資金的產業,具有高技術、高風險、高報酬的特性。以新藥為例,新藥開發時間相當冗長,從藥物探索開始直到上市,平均開發時間需耗費8~12年,且需專業技術團隊,並投入高額研發成本。新藥上市核准雖不易,不過一旦開發成功,通常能獲得巨額利潤。因為高風險與高報酬的特性,使得健康醫療一向是全球風險投資偏好的標的,在台灣的早期投資市場也不例外。
2020年年初爆發新冠病毒疫情,並快速蔓延全球。此一突發的公衛安全事件重挫全球經濟成長,也動搖新創生態圈,許多行業的新創營收驟降,部分新創企業的投資也因疫情而凍結或延遲。儘管COVID-19疫情影響早期投資市場,但根據CB Insights公布的2020H1全球健康醫療投資金額依舊刷新近十年來上半年度投資金額。而美國那斯達克的生技類股指數(NBI),在2020年上半年也上升13.9%,顯示健康醫療領域早期投資仍然保持強勁且充滿信心。台灣健康醫療領域的新創投資是否如國際趨勢一樣逆勢進擊?本文將盤點與分析近年來台灣健康醫療新創企業的獲投趨勢、熱門次領域與代表性獲投個案,最後展望台灣健康醫療新創發展前景。
2015~2020年台灣健康醫療領域新創獲投趨勢
(一)健康醫療領域最受投資人青睞
根據FINDIT台灣獲投收錄的資料(附注),在2015~2020年8月間台灣健康醫療獲投件數為298件,約占整體台灣早期獲投件數的18.5%;已揭露的獲投金額為9.45億美元,則占整體台灣早期獲投的21.3%。其中近十年內(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企業獲投件數共有244件,約占整體台灣早期新創獲投件數的20.5%,已揭露健康醫療新創獲投金額為8.32億美元,則占整體台灣新創獲投金額的25.8%。無論是整體獲投或僅限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企業,健康醫療都是台灣整體早期資金市場中最活躍與最吸金的領域(圖1)。
圖1 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件數與金額
(二)近十年內成立新創企業已成為健康醫療早期投資的主力
值得注意的,2010年後成立的健康醫療新創獲投件數與金額占比高達81%與87%,顯示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企業已成為健康醫療領域投資的重心。其中又以2013~2016年這四年間成立的企業獲投件數最多。2019年60家獲投健康醫療企業的成立時間中位數為2015年,2020年獲投企業成立時間中位數更縮近到2016年,顯示在健康醫療領域中,投資人已經趨向支持全速進擊的新創企業。
(三)健康醫療領域在2019年獲投件數創新高
依各年度獲投趨勢來看,台灣健康醫療每年獲投件數約在49~60件之間;其中2019年達到60件,為2015年統計以來的最高。其中2010年(含)之後的新創獲投件數(53件)亦在2019年達高新,為整體獲投件數的88%。至於2020年因上市上櫃企業轉投資的數據目前僅盤點到第一季,1~8月收錄的獲投件數僅為25件。
至於健康醫療各年度獲投金額多寡深受當年有無大型獲投案件的影響,獲投金額波動頗大。如圖1中所示,在2015年(喜康生技C輪4,560萬美元、心悅生醫B輪4,333萬美元、聯亞生技2,000萬美元)、2016年(協和新藥5,000萬美元、行動基因生技B輪1,250萬美元、安盟生技A輪1,008萬美元)與2018年(喜康生技1.06億美元的可轉債、新旭生技B輪1,110萬美元、台康生技B輪1,000萬美元)因有較大型投資案件,使得該年整體投資金額突破兩億美元,而2019年因缺乏超大型投資案件,健康醫療總獲投金額下滑至1.08億美元,而2020年雖遭逢新冠疫情逆風,在資料不完全掌握的情況下,1~8月已揭露獲投金額超過7,000萬美元,表現不差。
健康醫療、數位醫療、精準醫療、AI醫療、新藥開發、生技產業、醫療器材、健康投資、創新醫療、政策支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