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推動台灣成為亞洲離岸風電產業樞紐之策略與挑戰
鄒逸錚 (2019/06/06) 《台經月刊第42卷第6期》
高度仰賴能源進口的台灣,發電結構以化石燃料為主,火力發電占比高達80%,在面對溫室氣體減量與非核家園之共識下,發展再生能源與其相關產業為必然之勢。再生能源選項中,風力發電技術因相對成熟,發電效率高,且發電成本最接近傳統能源之發電成本,成為全球成長最快之再生能源。惟地狹人稠的台灣,陸域可供開發之優良風場已趨飽和,為追求穩定的風能來源,離岸風電便成為台灣推動再生能源之最佳選項。惟台灣離岸風電開發經驗與產業能量尚在累積階段,如何達成能源政策目標與建立本土化產業鏈搶得亞洲先機,為目前台灣面臨之挑戰。
台灣離岸風電推動政策與發展現況
(一)離岸風電推動政策
根據國際顧問公司4C Offshore觀測資料(2014)顯示,台灣西部海域風量足夠且穩定,具有開發優勢,為追求穩定之風能來源,離岸風力發電遂成為我國積極開發之重點,短期目標(2016年)完成首座離岸風電示範機組;中程目標(2030年)累計設置量達520MW;長期目標(2025年)累計設置量達5.5GW(預期年發電量可達198億度電),屆時台灣海峽將安裝超過700架離岸風機(附注)。
我國離岸風場開發採「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之三階段策略,並以示範獎勵、潛力場址、區塊開發為推動模式。第一階段提供機組設備及開發過程之獎勵補助,引導業者率先投入,確認我國離岸風電於法規面、技術面及財務面之可行性;第二階段公開36處潛力場址供業者進行規劃,藉由市場規模逐步建構我國離岸風電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第三階段則透過區塊內各風場共享開發流程所需資源,降低開發成本及提升產業競爭力,進而帶動本土產業之發展(表1)。
表1 我國離岸風電推動做法
此外,2017年經濟部成立「風力發電單一服務窗口」,專責推動「風力發電四年推動計畫」,協助業者排除申請障礙,並由能源國家型第二期計畫(NEP-II)協助法規諮詢與整合,透過跨部會協調分工,共同推展我國離岸風電發展。
離岸風電、再生能源、台灣海峽、風能資源、風電產業鏈、政府政策、區塊開發、產業合作、國際經驗、風場規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