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從國際個案省思未來科專支援服務制度的改善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從國際個案省思未來科專支援服務制度的改善

陳佳宏  (2011/08/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8期》

科技專案的投入,最終的效益應展現於各項所開發出來技術在產業界及市場上的直接應用情形,與成為後續進一步扎根及衍生創新發展的可能。然而,由於發明完成到申請專利,再到專利商品化或使技術成為創新能耐存量間存在著時間落差,因此一般對於政府資助所獲得之技術成果產出,皆僅止於專利之申請、獲得及技術移轉等成果上。據智慧局(2006)統計,台灣整體專利被運用比率僅3‰,與國際3~5%之數據相較明顯偏低。

 

科專支援服務制度問題

從政府的影響來看,為提升專利的有效使用,科專機制可能是一相當重要的切入點。現行的科專制度,在前端規劃的研發內容上多數較偏向單一技術,或研究團隊對技術成果之整合應用無法提供貼近市場實際應用環境。而後端推廣,則礙於國內廠商對終端顧客不了解,且要求即時的利潤使其採行意願偏低,導致整體推廣應用存在瓶頸。

以近三年法人科專整體投入產出之表現(附注),2007~2009年平均每投入新台幣億元科專經費,約可促成17.37件專利申請及7.93件專利獲得。其中,2009年更成長至平均每億元可獲得專利8.95件,加上國外專利獲得由2007年之3.12件,逐年增長至2009年之5.63件,均具體說明法人科專近年著重於多元拓展專利產出成果,並已獲得初步成效。在「質量並精」的思維規劃技轉策略下,技轉成果近三年表現亦正向變動。

雖然由上述成果來觀察,科專計畫投入成果持續在進步,然而科專最終效益應展現於所開發出之技術應用於產業界,並可受市場考驗。因此後續對於目前成果除須維持外,更應將焦點逐漸由技術本身向市場方向延伸。也因此,科專制度該如何精進,使其所開發技術能為業界應用及提高技術商品化成功率,並有機會進一步發展為一個產業,成為「產業發展」之啟動器,均為重要且待解之問題。

若以產品開發及推廣流程作為分析重點(圖1),目前科專僅著重於技術之研發,實際上技術成為產品甚至進入市場之營運模式設計、商品量產、品牌行銷及顧客服務等並未納入科專投入之規劃,也沒有在整合執行的過程中,予以仔細檢視,最終在技術移轉或商品化時,將遭遇相當多的困難,導致過多技術成果存量停留在法人科專內部,而無法外溢到業者。



1  技術商品化之缺口

 

再者,由產業之角度來看,國內業者多能於產業價值鏈中居於製造設計之關鍵位置,但由於對顧客之了解與經驗不如國外業者,且國內以中小企業為主之型態,使得國內業者之營運模式多為被動接受國際大廠設定之產品規格,進行製造設計之結果。

技術商品化產學研整合科專制度死亡之谷市場導向專利應用創新政策科技專案研發轉化跨國案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