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川普全球戰略下的印度─太平洋策略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川普全球戰略下的印度─太平洋策略

葉基仁  (2018/01/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1期》

2017年11月川普(Donald Trump)第一次蒞臨在越南峴港(Da Nang)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APEC)企業領袖會議並發表演說,首度公開提到了「印度—太平洋(Indo-Pacific)區域」的概念(注1)。川普表示,在APEC周邊國家的努力參與之下,這個地區已經進入印度—太平洋的新篇章(new chapter for the Indo-Pacific)。事實上,川普在這次的亞洲行程,多次於受訪中提到「印度—太平洋」這個「新」名詞。本文檢視了美、日相關論述,認為美、日兩國的 「自由與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Strategy, FOIPS)並非即興之作。同時推論「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作為印度—太平洋策略的墊腳石,台灣應掌握參與印—太策略難得的好機會。

 

美國印—太戰略之內涵

2017年7月美、日、印三國在孟加拉灣進行了年度例行海上軍事演習(注2)—Malabar Naval Exercise,這項美、印雙邊年度軍演從1992年就已經開始,日本於2015年加入成為永久軍演夥伴,2017年三方軍事演習的地點介於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明確標示出美—日—印三國的新關係:印度—太平洋三邊合作關係(Trilateral Cooperation in the indo-Pacific)。如果計入另一個潛在夥伴國—澳洲,則構成了四邊(quadrilateral)合作關係。或許這個新四邊關係還不算是一個正式的聯盟,至多只是個「準聯盟」(quasi alliance),不過日本安倍首相曾用「民主亞洲安保鑽石」(democratic Asian security diamond)來形容四國的夥伴關係及其潛在功能與價值(注3)。

早在2010年,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出版了一份研究報告(注4),開宗明義表示:「確保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將會是美國及其自由盟友下一個世代外交與雙邊關係的主要挑戰」(注5)。

該報告指出,印度—太平洋戰略是為了維護該地區的「共同利益」(commons),包括:開放的海洋、空中航線,以及連結區域與全球的網際網路,美國及其印—太地區盟友共同的策略目標應該含括:(1)確保所有國家自由進出印度—太平洋區域;(2)維持具嚇阻效用的軍事能力,以阻卻任何對區域穩定造成的威脅。

印度太平洋戰略CPTPP雙邊協商美中競爭亞太經濟軸輻外交川普戰略區域整合地緣政治自由貿易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