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國內所得分配不均問題研析
李長泰 (2015/07/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7期》
所得差距助長群體對立
近來社會上瀰漫著一股世代、階級之間的對立氛圍,其顯著的程度甚至直逼在政治上藍綠對立的態勢,也因此,不論是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開始針對所謂「五大案」進行檢討調查時,或是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教授受邀來台演講時,抑或是在討論國內薪資、稅制等問題時,內容總少不了「反商」、「仇富」、「世代公平」、「分配正義」等字眼,中年世代與年輕世代對立、富人階級與一般人對立,乃至於軍公教與一般勞工之間也出現對立。
會出現這麼多對立的情況,原因來自台灣社會在不同類型的群體之間出現很多不公平的現象,企業主與勞工之間、富人與一般人之間,而且這邊所謂的不公平現象指的不只是靜態的不公平,同時也是指動態的不公平,也就是說,不僅是當下有不公平的現象產生,而且這情況難以隨著時間經過出現改變,尤其在過去數十年來台灣經濟成長表現雖然有起有落,但整體而言仍是有成長的,不過一般受薪階級,或剛出社會的青年學子卻沒有因此受惠,就連皮凱提教授看見台灣經濟數據時也不禁要問:「對比於GDP,台灣的薪水低到不成比例,我不曉得這些GDP到哪去了?但我確定它肯定去了某些地方。」而2015年5月底來台訪問的前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Shalom Bernanke)接受我國雜誌專訪時,面對台灣實質薪資出現倒退的情況也表示「很驚訝」,認為台灣經濟成長率比人口成長率還要高,照理說實質薪資應該多少有成長。
衡量方式造成看法差異
除此之外,另一個造成對立的原因,是在我國所得分配不均情形的認定上也有歧異,用不同的標準或指標所得到的結果可能不同,導致不同看法的人就出現更深的對立情形。基本上,一般衡量一國所得分配不均程度的指標有二:即「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和「所得分位倍數」。所謂吉尼係數(圖1),就是將家戶的累積百分比放橫軸,所得累積百分比放縱軸,把對應的比重在座標中標出後連接成為羅倫茲曲線(Lorenz Curve),而這條羅倫茲曲線將正方形圖的右下半部分隔成A與B兩個區域,將A的面積除以A+B區域(即正方形面積的一半)的面積,就是吉尼係數。
圖1 吉尼係數
這樣的設計的確能相當程度反映社會上所得分布的均勻程度,但若探究細部情形,則可能出現落差的情況。以圖2為例,左右兩圖中的A、B區域面積是相同的,根據吉尼係數的定義,這兩圖可表示在吉尼係數相等的情況下,兩種不同的分布情形。圖中虛線代表在累積到相同人口百分比中得到不同所得累積百分比的情況,左圖高所得人口比重明顯較右圖多,民眾在這兩種狀況下的感受應該是明顯不同。因此,欲討論所得分配及其問題,可能用「所得分位倍數」(即各分位數之間的倍數)比較合適,如五等分位差距倍數或十等分位差距倍數,而且分得愈細愈能看中其中的變化情形。
圖2 吉尼係數的限制
另一方面,一般統計資料中能夠呈現所得分布情況的主要有二:分別是「家庭收支調查」與「財稅申報資料」。其中家庭收支調查為抽樣調查,其內涵以「家庭可支配所得」為分析基礎,包括:受僱人員報酬、產業主所得、財產所得(利息、股利及租金收入等)、自用住宅設算租金收入、移轉收入、非消費支出(含利息支出及移轉支出),表示所得中可供消費之金額。而財稅申報資料則由民眾申報,內涵包括:營利所得、執行業務所得、薪資所得、利息所得、租賃及權利金、財產交易所得、機會中獎所得、股利所得、退職所得、其他所得、稿費所得,唯其中未包含來自政府之社福補助及私人移轉收入。國際間官方發布之所得分配資料均採家庭收支調查所取得之資料,並多以五等分位差距倍數為衡量指標。故以財稅申報資料,使用十等分位或20等分位差距倍數衡量所得分配狀況,無法進行國際比較。因此,本文將使用家庭收支調查資料為主要分析數據,且為了方便做細部拆解,將以衡量對象為「所得收入者」(戶內成員年收入達新台幣114,000元以上者,以及家庭非公司企業主要負責人)的數據為主。
所得分配、實質薪資、中產階級、吉尼係數、企業家精神、資本密集、勞動報酬、產業轉型、社會對立、經濟成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