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貨幣政策不宜以固定物價上漲率為目標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貨幣政策不宜以固定物價上漲率為目標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2/09/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9期》

通膨目標法已備受批評

經濟學和經濟政策主張常有些流行的說法,多數說法流行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退潮,但不少也仍有人繼續相信和支持。近幾十年貨幣政策也有幾次不同的主張流行1989年由紐西蘭開始採行的通膨目標(Inflation Targeting)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已受到明確之批評,但至今仍有不少人拿它來做政策主張,甚至在政策主張中不知不覺隱含了更狹義而可能不恰當的做法。

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要以安定物價為重要甚至主要目的,是各界相當一致的共識,但物價是不是唯一的目標,要不要明訂一個物價上漲率的目標值,則更有很多不同的意見。通膨目標法的支持者心中可能也有各種想法,但當它被落實為具體政策標準時,很可能就成Joseph E. Stiglitz批評它時所做的定義:當物價上漲率高於某個目標值時,央行就應提高利(J. E. Stiglitz, 2008)。而依這種定義或做法,這種政策可能並不恰當。


提高利率曾經成功抑制通貨膨脹

物價上漲率或上漲的預期心理太高時,提高利率是傳統上很重要的對策,這種對策在台灣也曾有國際聞名的成果。二次大戰之後台灣受到中國超級通貨膨脹的牽連,也發生超級通貨膨脹,而有舊台幣四萬元換新台幣一元的幣制改革,但通膨和物價上漲預期並未因而消失。後來能停止通膨的政策之一是提供利率高於人民通膨預期心理的優利存款,讓人民願意把錢存下來而不是馬上用掉,因此可以減少民間支出而安定物價。後來利率也多次用來作為安定政策之重要工具1973年全球物價上漲嚴重,在美國講學的梁國樹教授被政府召回從政,回國途中去看金融界的前輩張公權先生,張先生也要他回來後告訴當局要快升息。


現在利率政策已不再那麼直接有效

但升息也不一定有效,戰後國民政府在中國發生超級通膨時也曾採用升息政策,但當時即有人指出,極高利率所發出的利息有可能很快成為貨幣量快速增加的另一個原因,而阻止不了通膨。台灣當年優利存款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人民在存款及貨幣之外並沒有多少其他金融資產,而所有銀行及存款利率都在政府控制之下,所以提高利率的政策可直接產生抑制支出的作用。像目前金融資產種類和金額都極龐大,央行只能用重貼現率、存款準備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等方法,間接影響部分金融資產預期報酬率的情況,利率政策恐怕就難有那麼明確的效果。

通膨目標法貨幣政策利率調控物價穩定相對價格經濟波動央行政策物價指數政策時差通膨壓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