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跨國合作投資第三地智慧綠能市場之機會與模式
盧思穎.郭昱賢 (2021/03/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3期》
隨著東南亞地區綠能市場逐步發展與國內智慧綠能技術漸趨成熟,產業亦逐漸認知內需市場發展有限,開拓海外市場已然成為產業永續經營之必要手段。然而國際能源產業市場具獨占性,且電力系統關乎國家安全,國內企業若缺乏大型與大規模實務經驗,將難以進軍海外。
又國內廠商多屬中小型企業,單一廠商若獨自承攬國際大規模標案可能導致財務風險過高,即使有機會參與,投入意願相對仍低。同時,智慧綠能整合技術橫跨電力電子、電機與資通訊產業,需進行跨領域整合才能成功發展,然而國內能源與電力產業過去多投入於個別產品開發,系統整合經驗不足,亦不利於產品進入國際供應鏈。
東南亞國協智慧綠能市場發展潛力與商機
為進一步推動東亞區域整合,實現經貿自由化,東協自2002年起與區域外國家以「東協加一」、「東協加三」、「東亞高峰會」等形式在各領域廣泛建立合作關係。為統一區域內貿易規則與消除關稅障礙,於2011年11月第19屆東協高峰會通過「東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架構」(ASEAN Framework for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並於2020年11月15日完成簽署,建立亞太區域內共15個國家在內的自由貿易區。根據東協的官方資料,東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架構(RCEP)區域內國家人數為22億人(占全球人口30%),經濟規模達到23兆美元(占全球總額30%),貿易規模則占全球總量28%,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
東南亞國家目前總人口數近6.5億,近十年人口成長率維持在1~2%。2018年東協十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總計為2兆9,500億美元。2000~2018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5.3%,其經濟成長動力主要來自於人口成長所帶動之內需消費。其中,以新加坡6.4萬美元為最高,其次依序為汶萊、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寮國、越南、柬埔寨、緬甸。2019年東南亞國協GDP總合已近三兆美元,以區域經濟體而言,僅次於美國、中國、歐盟及日本。
東南亞國協的能源消耗達史無前例的高成長率,從2015年的427MTOE(百萬噸油當量),2040年預估將成長至1,046MTOE,年平均成長率達3.6%。目前,東南亞國協仍有10%以上、近億人口居住於沒有電網設施地區,如印尼政府在「國家電力計畫書」(RUKN 2019~2038)中,規劃2025年全國電氣化比例達100%。為因應強勁的人口與經濟成長所帶動的電力需求,東南亞國協電力系統總裝置容量將從2015年的205GW,預計至2040年達到629GW,複合年成長率(CAGR)達4.6%,其中,29.2%將來自再生能源。東協能源合作計畫(APAEC)並設定2025年區域內再生能源發電量比例達23%之目標。
鑑於電力基礎設施為經濟發展之基礎,為因應區域成長之用電需求,東協於1997年提出東協電網合作計畫(Asian Power Grid, APG),由東協電業聯盟(HAPUA)負責執行。計劃透過相鄰國家間的輸電網連接各國的獨立電力系統以匯集電力,進而完成跨境電力交換。此計畫將可支持東南亞地區再生能源的大量布建,於2016~2020年階段中,分北區、南區及東區三大電網區域,目前已執行16個電網整合計畫,共3,489MW的電力連接、交換與採購案件。
智慧綠能市場、跨國合作、再生能源、能源轉型、供應鏈整合、構想驗證計畫、民間投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