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活化我國太陽光電利用型態及產業升級潛力之探討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活化我國太陽光電利用型態及產業升級潛力之探討

楊子琳  (2023/03/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3期》

配合我國地理環境之特性,有超過一半的面積為高山林地且人口密度較高,在排除已有特定使用目的之土地後,剩餘能夠用來設置太陽光電的空間相對有限。據此,本文藉由檢視我國目前太陽光電之發展現況,包含一地兩用、光儲系統及模組技術發展,探討如何擴增並活化利用型態以及光儲與模組產業之升級潛力,最後則針對太陽光電之多元運用提出整體性之建議,評估在資源有限下該如何做出最適合之發展規劃,以有效提升我國太陽光電推動設置。

 

為推廣我國再生能源設置,近年搭配各項相關推動政策,公私部門不遺餘力努力增加設置量,無論是為了達成我國淨零排放或是再生能源推動之目標,太陽光電所規劃的布建總量都為達成目標的要角。太陽光電設置型態約可分為屋頂、地面及水面型,屋頂型包含設置於住宅、公家機關及工廠等,地面型有設置於一般農地及不利耕作地等,水面型則有設置水庫、埤塘及海上等。其中,屋頂型雖設置爭議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最小,但受限於屋頂面積,若要達成設置目標還是必須搭配中大型案場的開發。

目前業者於設置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包含成本過高、民眾陳抗、地方政府態度、申設流程不熟悉、饋線不足等,而政府大多已透過躉購費率反映通案真實成本、加強利害關係人溝通、規劃共同升壓站及加強電力網以增加饋線等配套方式進行改善。然而,若僅是單純設置一般型態太陽光電,在我國環境條件下,難以達成設置目標,且可能無法兼顧其他產業之永續發展。故若能活化我國太陽光電利用型態並配合發展趨勢適度升級產業,將有助創造太陽光電於我國之新興市場。

 

為活化我國太陽光電利用型態,更加有效利用我國土地空間,除增加現行常見的一地兩用態樣外,亦可推廣光電結合運具設置,並鼓勵建築整合型太陽光電設置,以增加建物設置面積、減少傳統太陽能板重量。

 

太陽光電發展現況

(一)一地兩用

配合我國地理環境之特性,有超過一半的面積為高山林地且人口密度較高,在排除已有特定使用目的之土地後,剩餘能夠用來設置太陽光電的空間相對有限。因此,若能在維持原土地使用目下結合太陽光電設置,則能以土地複合利用的方式增加太陽光電設置區位,且可避免產生用地衝突,為非常適合我國的推動方式,意即一地兩用。在目前政策的推動下,常見的一地兩用設置型態包含與結合原使用目的之共生模式,例如農電共生、漁電共生或與停車場結合;另一類型雖然同樣維持共生模式,但係因用電需求增加而同步增加電力供給的創能型,例如於學校戶外運動場結合設置。

太陽光電綠能利用光儲系統再生能源農電共生政策推動電網韌性儲能產業模組技術2050淨零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