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以財政政策促進成長之挑戰
莊朝榮 (2016/01/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期》
經過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為挽救銀行危機,許多國家財政失衡情況迅速惡化,演變成政府債務急速攀升。為避免金融危機再度發生,健全金融體制刻不容緩,同時也必須防範經濟衰退,因為銀行危機會擴大經濟衰退,而非經濟衰退的起因。為防範經濟衰退,必須先行防範政府債務攀高,因為債台高築會使經濟體系變得容易受到信心危機侵害,防範銀行危機與政府債務攀高理應是這次金融危機必須記取的教訓。實施擴大財政政策固然有助於刺激短期經濟成長,但累積過大的政府債務也可能危及長期經濟成長,因此,財政支出固然有促進經濟成長之功能,但就累積高債務對財政及經濟之影響卻形同挑戰。以下謹就我國財政支出及政府負債與經濟成長之關係詳加分析。
檢視當前我國財政狀況
隨著經濟持續成長,經濟規模擴大,政府支出規模也會跟著擴大。但實際上,政府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並未跟著經濟規模同比例成長。因此,政府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之比例,從1991年之20.6%,估計降低至2015年之16.2%,政府支出對經濟成長之貢獻也隨之變小。
2014年我國中央政府赤字占GDP之比率為1.3%,而截至2015年9月底止,我國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占前三年度GDP平均數之比率為34.7%,低於我國《公共債務法》上限40.6%。先進國家似乎僅歐盟對赤字與政府債務有相關規範,根據歐盟「穩定暨成長公約」規定,政府財政赤字不得高於GDP的3%,政府負債不得高於GDP的60%。從整體財政指標來看,我國財政失衡與政府債務尚處於標準範圍內。
誠如凱恩斯學派的論述,在經濟危機或不景氣時期必須仰賴舉債支出以促進成長。因為在經濟不景氣時,民間投資衰退,政府可採取擴大財政支出的刺激措施,彌補民間投資衰退之缺口,以維繫經濟成長。不僅如此,在經濟平穩繁榮之際,也必須逐步償還先前舉借的債務,以免政府債務持續攀升。因此政府在計畫舉債推出振興經濟景氣方案時,也必須一併規劃日後該如何還債的辦法,很明顯地,我國過去推出財政刺激方案的做法仍有檢討改善的空間。
政府支出對經濟成長之貢獻下滑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消費及投資,是GDP的構成要素之一。基本上,擴大財政支出可促進經濟成長,擴大財政支出的財源可來自增加租稅,或增加舉債。增加租稅會減少民間消費與降低投資意願,不利於短期經濟成長。增加舉債用於擴大財政支出,固然不會減少民間消費與降低投資意願,但舉債終究必須增加租稅以償還本金及利息,對長期經濟發展不利。不論增加租稅,或是增加舉債用於擴大財政支出,對經濟成長之影響程度則取決於政府財政支出的結構。
從政府消費及投資對經濟成長之貢獻率來看,相較於1996年以前,1997~2014年政府在促進經濟成長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對失色,除了2009年之外,政府消費及投資對經濟成長之貢獻率都在一個百分點以下,其中甚至有十年是負的貢獻,尤其是政府投資有高達13年是負的貢獻。過去以來,政府支出持續成長,但很大一部分是因價格上漲所致,中央政府歲出毛額從1991年之新台幣8,045.6億元,增加至2015年之1兆9,346.4億元,成長2.4倍。同期間,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42.7%,實質上政府支出實際購買的商品和勞務成長不到一倍。
隨著多年來人口持續成長,愈來愈多的人口意味著社會需要更多學校、道路、街燈、員警、就業、醫療等政府服務,政府支出隨之成長。因此倘再考慮該期間人口成長14%,則每人平均的政府實際採購量僅增加83.3%,與政府支出增加140%相去甚遠,其中主要原因與政府陸續減稅不無關係。
財政政策、政府支出、經濟成長、財政赤字、公共債務、減稅效應、人口老化、移轉支出、國際經濟變遷、財政效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