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是誰得到新印鈔票的好處?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6/11/2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39卷第11期)》
增加貨幣量的不同途徑有不同效果
最近很多國家都用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等方式來大量發行鈔票或貨幣,增加出來的這大量貨幣是誰拿去用是很有趣的問題。教科書在談貨幣政策時總是直接說貨幣供應量增加了會有什麼影響,但卻很少說明它是怎麼增加的。而實際上貨幣量要透過一些途徑才能增加,從總體經濟學來看,不同的途徑會有不同的效果(陳博志,2014);而從個體經濟學來看,不同途徑下得到好處的人也不相同。總體經濟模型總是忽略這些細節,因此也忽略了貨幣金融政策的很多可能效果和用途,這就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個人或政府印鈔票是由全民來承擔成本
如果有人可以自己印鈔票或是鑄錢來用,那他自己馬上就得到這筆錢的好處。譬如中國漢朝時代的吳王劉濞和商人鄧通都自己鑄造通用的錢幣,就得到了很多財富,而結果造成的物價上漲成本則由全民承擔。現代除了印偽鈔的人,一般人是不能夠自己印鈔票來用,所以這種途徑可以不談。不過有些政府仍會自己印鈔票來用,國民黨政府在中國時即曾經這樣做,近年非洲南部內陸國辛巴威更以大量印鈔票來花用而出名。這種做法是政府或執政者把新增的錢拿去用,而由全民承擔通貨膨脹的後果,正常國家是不能這樣做的。
正常國家必需比較麻煩一點,先發行公債,再把公債賣給央行或一般銀行,以取得新增的貨幣來用。政府雖然得到這筆錢,但也同時要承擔公債的負債,而且公債的發行總量也受到法令的限制。政府既未得到沒成本的好處,也不能為所欲為。政府在短期內仍然得到可以花更多錢的好處,只是當這樣增加的貨幣很多時,造成的物價上漲仍是由人民和持有該國貨幣的外國人承擔。
外匯增加會造成的貨幣增加是外國政府獲利
台灣過去幾十年讓貨幣增加最主要的途徑是金融體系國外資產的增加,以2015年為例,全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加新台幣21,871億元,其中因為金融機構國外資產淨額增加而造成的就有14,509億元。這種增加的途徑是人民透過貿易出超或外來投資等方式取得外國貨幣或外匯,再把外匯賣給金融機構而取得新台幣,或者外來投資者拿外匯向金融機構換成新台幣,再以新台幣來投資和購買股票。所以這新增的錢是人民用外匯或股票等其他東西換來的,人民並沒有得到額外的好處。得到好處的其實是外國政府,它們憑空發行的錢換走了我們的出口或股票,我們雖然也得到他們的貨幣、存款或債券,但現在的情況是我們只得到很少的利息,而他們的貨幣若貶值,我們就會受到損失。
低利率時借到錢的人得到利益
台灣貨幣供應量增加的第二大途徑是金融機構對民間放款和投資所新創造的信用。我國2015年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中,有新台幣10,629億元是對民間放款的增加所造成的,可見信用創造在新印鈔票的過程中也是很重要的途徑。不過借款要付利息也要還本,因此借到錢的人並非無條件得到新印的鈔票。但當利率很低甚至實質利率是負的時候,借到錢的人就等於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甚至得到補貼來用這筆錢,因此就會得到新印之貨幣的利益。如果借錢的人最後倒帳不還,他們當然更是得到新印鈔票的利益。
貨幣供應、量化寬鬆、信用創造、利率政策、政府印鈔、資金流向、所得分配、創新創業、通貨膨脹、財政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