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貨幣政策現在不宜太過用力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2/07/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7期》
需求面的政策似難對付供給面的物價上漲
最近全球物價快速上漲,各國紛紛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然而貨幣緊縮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是否會帶來太大的副作用,也頗令人擔心。不少人認為這次物價上漲主要是供給面的問題,因此貨幣政策這類需求面的政策並不適當。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提格里茲即主張應由供給面進行干預,調高利率無法控制通膨甚至會扼殺經濟(2022年5月25日經濟日報A6版)。由供給因素所造成的物價上漲不宜用需求面的政策來對付,是頗符合直觀的主張,似乎可以直接接受。但很多直觀的主張卻可能出於其中隱藏的過度簡化或不正確假設,因此對直觀主張做較詳細的分析,是有趣也有用的經濟習題。
個體分析中貨幣政策會使產量和所得下降
先用個體經濟分析方法就單獨一樣產品來看。圖1中若甲產品的供給由S0左移到S1,價格將由P0漲至P1。此時若用需求面的政策降低需求而讓需求曲線由D0左移為D1,則價格將回降到P2,更進一步的需求緊縮甚至可使價格回到P0。但這在價格面有效的政策之代價是產量由Q0降到Q2或Q2以下。所以需求面政策不是無效,而是有使產量和所得下降的副作用。但若人們認為物價上漲是比產量下降或失業更嚴重的事,需求面的政策也並非不能採行的政策。
圖1 以降低需求對付供給減少會使產量大減
若有某個供給面的政策能使圖1中的供給曲線右移,而和D0再相交於Q0P0那點,就可以讓物價回降而產量也回到Q0。這當然是比需求面更好的政策。問題是這供給面的政策是否存在、要怎麼做、以及成本有多高,都不像貨幣政策那麼簡單或眾所周知,所以輿論及政府決策時貨幣政策仍然常先被考慮。不過具體的供給面政策是否有效或適當,可能也有很多須仔細思考的地方,並不是需求政策不好就表示供給政策會較好(陳博志,2022)。
各產品情況不同時貨幣政策更易傷害部分產品
當我們考慮不只一種產品時,貨幣政策的問題可能更大。圖2是供需原本並未改變,價格也未改變之乙產品市場。若政府為讓甲產品價格回跌而採取緊縮貨幣政策,乙產品的需求曲線也會由E0左移到E1,價格和需求量下降到P1和Q1。如果市場不讓價格下降,需求量更會下降到Q2,而供給則過剩甚多。換言之,為降低甲產品價格的貨幣政策會使乙產品發生不景氣。當甲產品供給減少或價格上漲的壓力很大,而卻有很多產品像乙產品那樣供需未顯著變化時,為避免甲產品價格上升而採緊縮的貨幣政策時,即可能使很多產品陷入需求不足甚至不景氣的情況。
貨幣政策、通貨膨脹、經濟緊縮、相對價格調整、金融資產、物價上漲、利率政策、全球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