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解析後ECFA時代的台日產業合作機會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解析後ECFA時代的台日產業合作機會

王睦鈞  (2012/12/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2期》

   過去分析東亞區域的經濟發展變化,往往採取雁行產業發展理(Flying Geese Paradigm),認為日本為領頭雁,其次為亞洲四小龍,後續為東協與中國。但是,日本經產省2001年通商白皮書中已指出,日本東亞經濟龍頭的時代已經結束,東亞經濟相互依存的關係日益加深,中國是未來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亞洲將步入大競爭時代。簡言之,東亞經濟的發展,已由日本主導,轉變成依各國產業發展策略,而形成的專業分工模式。而基於台日雙方特殊的歷史背景,以50年來企業的互動與發展,台日商策略聯盟已被確認為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的關鍵策略之一2011年兩岸簽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生效後,更是打開台日合作的大門,不僅日商對台投資件數與投資金額持續增加,更促成雙方合作樣態的多元性。

   然而,對於台日進行產業合作的理由論述大多過於抽象,例如:日商進入中國市場不易施展、台灣在日本、美國、中國人脈廣布,商機掌握容易,接觸面廣等。本文將以雙方合作動機為分析起點,並由出口結構、產業關聯效果與投資等面向,提出具體事證,分析台灣與日本在共同面對中國市場需求上,具備高度的互補內涵與合作機會。

 

台日合作動機

   首先由日本近20年的經濟表現來分析其尋求國際合作對象的動機(1)。綜合來看,數據大致呈現三項事實(1)GDP持續衰退,近十年較年代經濟平均衰退58%(2)日本是以家計消費來推動經濟成長的國家,數據顯示家計消費GDP比重持續成長,但成長率則呈現衰退,顯示日本內需市場成長動力有所不足(3)出口GDP比重持續上升,顯示國際市場對日本經濟成長愈發關鍵,然而日圓長期升值的結果,促使日本相當需要國際合作對象的奧援,以消除日圓升值所帶來的成本壓力。

 

1 1990~2011年日本長期經濟數據

 

   另一方面,由日本出口區域結構的轉變(表2),則顯示出口結構已由已開發國家市場逐漸轉向新興市場,其中又以發展中亞洲(附注)為主力。日本對已開發國家市場出口占比,近五年幾乎均呈衰退趨勢,其中G7衰退最大,幅度20%。反觀新興市場的出口占比,近五年呈現增長趨勢,發展中亞洲更已超G7與亞洲四小龍,成為日本主要出口區域。

 

2 2002~2011年日本出口區域結構變化

 

   其次,再由台灣的產業結構來分析台灣尋求國際合作對象的動機。依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表32009年我國製造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62.69%,服務業則22.8%。從經濟成長貢獻度來看,製造業實為我國經濟成長的主要推動因素。

 

3 2005~2009年台灣經濟結構數據

 

   然而,觀察20年來台灣附加價值的變化,與美國、德國、日本、瑞士等先進國仍維持10%的差距,顯示我國製造業財富創造程度不若上述等國。究其原因在於我國過去「進口替代」、「出口導向」銜接「二次進口替代」的發展策略,引導產業「往供應鏈上游走」的升級模式,導致目前製造業國內生產和出口集中在「中間財」,因而影響製造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與附加價值率。

   以近年在國際間知名度大增的HTC為例,進一步比較品牌價值與營運表現可以看出均落後APPLE與三星,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缺乏智慧型手機的關鍵零組件,如基頻晶片、石英元件等,國內廠商的供應近幾於零。此外我國亦欠缺關鍵性材料與高階設備,整體而言則是欠缺有深度的工業基礎。由智慧型手機產業個案,更顯示出強化基礎實力與研發能耐,確實是提升產業競爭力與附加價值的關鍵。

   另一方面,由我國出口區域結構的轉變(表4),顯示出口結構與日本相同,由已開發國家市場逐漸轉向新興市場,發展中亞洲同為出口主力。台灣對已開發國家市場出口占比,近五年幾乎均呈衰退趨勢,其中又G7衰退最大,幅度21.27%。反觀新興市場的出口占比,近五年呈現增長趨勢,發展中亞洲更已超G7與亞洲四小龍,成為我國主要出口區域。

台日合作ECFA電子資訊產業日商投資供應鏈整合產業競爭力機械設備金屬中間財關鍵材料高階技術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