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台灣產業軟實力發展現況及提升策略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台灣產業軟實力發展現況及提升策略

游凱文  (2013/0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2期》

產業軟實力之定義

觀察過去文獻發現,學術研究多著墨於哈佛大學教Joseph Nye所提出之「國家軟實力」的指標性研究(1),如比較國家競爭力發展等,並無針對產業軟實力議題的研究報告。因此在探討我國產業軟實力發展現況及趨勢前,須先為產業軟實力作明確定義,以瞭解內容,接著再藉由指標方式瞭解產業軟實力各面向發展的實際情形。

本文透過各國相關產業策略及推動產業軟實力發展案例的收集,將產業軟實力定義為「同樣一項產品或一種服務,在產量不變的情況下,讓它的價值得以提升的能力」。舉例來說,同樣一個馬克杯,經設計者將其外觀設計彩繪後,顧客若對此馬克杯的價值產生改變,因此被吸引及說服購買,則稱此設計為一種產業軟實力。這種產業軟實力的發揮,使生產者的訂價策略並非以成本作為考量,而生產者利用軟性投入所生成的軟性價值,也將影響顧客的購買決策,使顧客購買商品或服務的行為並非透過價格因素,而是對生產者利用軟性投入所創造的產品或服務達到感知上的認同。

產業軟實力之分類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曾以「產業微笑曲線」作為台灣各產業中長期發展策略的方向,認為企業應不斷往附加價值高的區塊移動,才能持續發展與永續經營。換句話說,從產業價值鏈的角度切入,在前端的價值創造方面,主要是研發及設計部門的發展,該部門主導企業產品及服務最重要的前置作業,包含:功能面、感知面等將影響顧客對於產品及服務的購買決策。而企業主的組織能力,無論是在組織創新、專業支援整合能力或是提升人力資本的能力等方面,皆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關鍵。另外在價值實現的價值鏈後端部分,主要為行銷及銷售部門的創新,該部門的發展為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可利用不同的產品及服務銷售技巧,直接影響顧客購買的決策。而代表一個企業的精神、文化及價值觀則非品牌莫屬,品牌發展關係到企業整體價值鏈包含產品研發、設計、採購、生產、行銷與服務等部門的方向及決策。此外顧客購買產品及服務的過程中,也會因其認同該企業品牌的訴求,而使產品/服務的附加價值得到提升。

因此本文將「產業軟實力」分類為上述之組織能力、價值鏈前端創新、價值鏈後端創新,以及品牌發展四個主要要素(附圖)。

 

  產業軟實力分類

 
台灣產業軟實力發展徵結

經由上述對產業軟實力的定義及分類,本文參考國科會進行的台灣產業創新動態調查研究計畫(2),發現我國在組織能力的發展上容易有「系統性整合不足,且缺乏產學等專業機構合作及策略聯盟等外部知識取得」的情況。過去我國企業規模小卻總是利用單打獨鬥的競爭模式發展。如前商研院董事長徐重仁提到,台灣過去是靠各企業單打獨鬥作起來,但是現在國際情勢,競爭激烈且技術成熟,在這種情形下,還靠單打獨鬥的話,失敗率會很高。舉個簡單例子來說,過去餐飲業者自己邁向海外市場開店,樣樣都靠自己親手打造,但假若能將這些企業聚集,匯聚在國外某區域,如綜合性商場等,以同步進駐的方式,可以共同分享許多基礎設施,像是雲端系統的共享等。以日本為例,經產省目前就聯合幾家外食企業,以上述方式至海外發展,成功機率應較單打獨鬥來得高。

此外以我國目前產業結構轉型策略中的製造業服務化為例,其主要目的同樣是以整合我國製造業生產製造及服務業在設計、行銷、提供解決方案等方式,延伸其價值鏈,以提供客制化服務,達到消費行為改變所帶來的影響。舉例來說,機械設備製造廠商除了自行研發、生產製造及配送之外,為了提供顧客設計、行銷、市場研究、融資保險、法律、管理諮詢、資訊服務及售後維修等服務化業務,應有效的整合其企業提供服務化之資訊及專業、科技技術相關服務等。不過藉由次級指標的統計數據觀察,我國在此環節的軟實力投入力道上明顯不足。

在設計及研發部門的發展中,我國產業仍強調在「製程上(Cost Down)的研發,而缺乏美學等設計為產品帶來加值效果」。我國在製造業部門的發展上大多OEMODM等代工的營運模式進行發展,導致其附加價值率較低,加上主力產業發展主軸鎖定在製程研發上,以藉此達到Cost Down」效果,因此往往忽略在設計端,可利用美學等設計以及產品品質改善等方式為產品帶來加值效果。舉例來說,如我國成衣及服飾品製造廠商,大致就如上述所說,過去仰OEMODM等代工的營運模式,但隨著近年來政府致力於產業結構轉型,包含:針對產品的實用性與外觀融合品牌形象、地方特色、國家文化等美學設計,以及行銷上包裝設計巧思等的融入,使我國成衣及服飾品已慢慢走出台灣自有的風格。

產業軟實力品牌發展微笑曲線價值鏈創新產學合作資訊科技客製化服務試驗場域政府輔導跨領域整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