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因應國外貿易救濟措施之探討
莊朝榮 (2010/12/06)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2期》
全球貿易保護與對中國實施貿易救濟措施
自從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先進國家陷入經濟衰退,全球貿易因而銳減。由於全球產能遠大於需求,各國為降低本國國民的失業率,採取貿易保護措施,進行貿易制裁與惡性競爭之可能性大增,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趨勢加強。從2008年的G20高峰會、APEC領袖會議,到2009年的G20倫敦峰會、東亞峰會,雖然各國都不斷重申拒絕貿易保護主義的宣言,但在此期間,各國利用反傾銷的貿易競爭手段從未中斷過。2008年全球共實施貿易救濟新案件222起,金融危機爆發後,世貿組織各成員更加頻繁地使用貿易救濟措施來保護國內產業,2009年發起的貿易救濟案件,超過2008年的水準。
但儘管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國家和地區達90多個,被提起訴訟最多的仍是中國、印度和韓國等少數國家和地區。其中又以中國面對的國際貿易保護爭端最多。除了美歐等已開發國家,2009年9月以來,阿根廷、印度、巴西、墨西哥等開發中國家,也先後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據中國北京商報2009年12月2日報導,2009年12月中國商務部發布的「全球貿易摩擦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08年,中國已經連續14年位居全球貿易救濟調查的首位。
2009年中國出口產品遭受貿易救濟調查共116件,自2002年以來首次超過每年100件;中國連續15年成為全球反傾銷調查重點,連續四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2010年上半年,國際上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措施共有38件,其中美國四件,全部針對中國產品;歐盟七件,已經與2009年全年七件持平。而根據中國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發布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7月止,美國對中國正在實施的貿易救濟措施多達104件,涉及產品超過80種,其中反傾銷85件,反補貼18件,保障措施一件。截至2010年3月31日止,歐盟對中國正在實施的貿易救濟措施案件亦多達152件,其中反傾銷149件,保障措施兩件,特別保障措施一件。歐盟對中國已裁決且正在執行的貿易救濟措施產品共計56件。
各國對中國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原因
根據世貿組織規則,各國政府實施貿易救濟措施,主要針對國外進口的價廉、大量充斥本國市場、對本國相關行業產生影響的各類商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勞力密集型產業比重較大,產品附加值低是其出口商品遭遇國外實施貿易救濟措施制裁的一個重要原因。許多國家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措施的主要理由是,中國製造的產品價格過低,而中國製造的產品價格過低的主要因素是,中國勞工的工作環境很差。Harney(2008)指出,自1990年代,中國出現社會責任稽查員後,的確讓大家對於雇用童工或奴工以及危險工廠場所,有了更高的風險意識。1990年代初期,非政府組織與歐美國家工會開始對海外生產的西方跨國企業施壓,但許多品牌商和零售商用來保護商譽所採行的架構,其實並無法大幅改善中國勞工的處境。事實上,跨國企業實施十年的稽查制度,並未為中國的工作環境帶來具體改善。造假及影子工廠使得危險環境、超低薪資、超時加班現象依然存在。因此,最重要的是,中國要減少給與其他國家實施貿易保護措施的藉口,有必要從勞工工作環境的根本改善做起。
另外,世界經濟危機也進一步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多年來各國紛紛對中國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咸信有其理由存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張軍生表示,對於中國這樣主要出口勞力密集型產品的經濟體,以環境、技術、勞工標準等為藉口發起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恐將成為掣肘中國產品出口的新藩籬。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陳文敬指出,與日俱增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對國際貿易構成嚴重影響的重大威脅之一。曾志超(2009)則指出,中國製產品挾著價格優勢,在全球市場所向披靡,各國相關產業備受衝擊,使得中國成為各國施行貿易保護措施的首要目標。
而中國運用貿易救濟調查手段也並非少見,自金融海嘯以來,數度提高出口退稅率,又何嘗不是變相的貿易補貼策略。美國也曾因此向中國提出抗議,但顯然抗議無效,這可能是造成美國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緣由之一。2009年6月,歐盟和美國向WTO提出申訴,指稱中國政府將原材料以低於市場的價格提供給國內製造商。然而,挑起貿易救濟手段,表面上是訴諸公平貿易,但背後通常隱含著產業策略動機。例如,此次美國對中國輪胎的懲罰性關稅,顯然也是在為美國汽車業供應鏈破壞、重新洗牌的當口,爭取時間。
貿易保護主義、出口退稅、人民幣匯率、貿易摩擦、服務貿易、走出去戰略、技術創新、外貿轉型、區域貿易合作、WTO救濟措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