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發展策略之建議

 

台經月刊

 

【社論】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發展策略之建議

台經院  (2014/02/1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2期》

   行政院於20094月核定「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將太陽光電列為我國主力的能源產業,20128月為因應當前經濟挑戰,更進一步檢討並研提推動「綠色能源產業躍升計畫」,其中仍擇定太陽光電產業為四大主軸產業,並希望以內需市場建立國內產業能量、擴大廠商投入海外電場、協助建立電廠營運管理能力、提供專案融資機制供應充足的資金等,扶植太陽光電系統產業成為全球主要供應商。

太陽光電是繼水力與風力發電後,第三項全球最重要的再生能源來源,而目前全球太陽光電市場仍以歐洲為主,但歐債危機爆發後使得歐洲各國財政緊縮,也同時縮減太陽光電補貼政策,這導致歐洲太陽光電市場衰退,並造成全球太陽光電市場呈現趨緩。在中國廠商大規模擴廠的情況下,全球太陽光電產業目前每年約60~80GW(十億瓦)的產能,整整超過需求的一倍,因此,歐債危機造成整體太陽光電市場供過於求的情況更加嚴重,這也促使全球太陽光電產業進入整併的階段。過去中國政府扶植太陽光電廠商,讓中國成為太陽光電模組最大的生產國,而且全球十大模組製造商更有七間是中國廠商。但過度擴張的結果,造成市場供過於求,導致企業紛紛倒閉。中國政府希望藉由干預,使得太陽光電產業能持續正向發展,因此提出四項發展策略(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2)進行企業整併(3)提高技術水平(4)加強國際合作,要求太陽光電廠商配合。

過去台灣太陽光電產業與其他企業一樣,是以專業製造代工為主,所以專精於矽晶片與太陽能電池,雖然僅掌握供應鏈的一小部分,卻仍可以賺進大筆外匯,但隨著新興國家低價勞動成本市場興起,台灣太陽光電產業以矽晶片與太陽能電池為主的營運模式逐漸失去優勢。在國際太陽光電產業進行上下游整合,以及掌握系統端市場之際,我國企業經營唯有透過品牌的建立,加強國際布局以及鞏固既有技術優勢,才能持續在國際市場競爭,因此許多企業逐步由擅長的矽晶片與太陽能電池,延伸到太陽能系統端的行銷與營運。太陽光電產業朝向系統整合是正確的方向,整合方式有垂直整合、大廠併小廠及跨國整合等,不過現階段缺乏良好的整合環境,主要原因包括目前國內並沒有產業的領頭廠商,以及政府尚未主動協調。

雖然我國政府尚未對國內太陽光電產業整併提出策略,不過已經藉由太陽光電擴大海外市場行動計畫,積極替業者開發海外商情資訊、爭取海外訂單與業務媒合,以及協助企業獲得資金支援,但以上措施僅能短期協助太陽光電產業。長期而言,扶植一兩間太陽光電廠商成為國際大廠,才是我國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經營的方向,因為未來整體太陽光電產業將持續追求規模經濟,倘若我國廠商無法從全球眾多廠商中脫穎而出,將淪落於微笑曲線的底層。

電力對於國家的民生福祉十分重要,能使社會創造出更大的財富,所以我國政府在援助邦交國時,通常會協助該國興建電廠,但傳統電廠除了需要營運費用、燃料費用與技術人員外,還要有足夠電網布建,因此在基礎設施較不足的友邦,我國外交部援外計畫、國際非政府組織等援外組織合作,實應該以太陽光電作為外交援助的工具。原因除了我國在太陽光電產業有深厚的基礎外,太陽光電無須燃料成本,能使友邦避免長期的財政負擔,更重要的是低碳電力能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利用太陽光電進行外交援助,是真正能夠讓我國外交、太陽光電產業與全球環境達到三贏的作法。

國際能源總署與綠色和平組織推估,未來各國為了減緩全球暖化,將持續增加太陽光電的使用。國際能源總署預估若要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450ppm以內,太陽光電安裝容量累計2035年將達1,185GW,比過20年累積的裝置量多11倍;綠色和平組織則認為如果刪減所有化石燃料與核能補貼,太陽光電市場未來將會大幅擴張,並預2035年全球太陽光電安裝容量累計將2,420GW。但當前我國太陽光電產業受到中國廠商的競爭,短期間政府若沒有提供更多有效措施來扶植,可能會在國際競爭的過程中逐漸失去優勢,屆時失去市場與技術優勢,將需要花更多的資源來彌補。因此,我國政府若要持續扶植太陽光電產業,現在就應藉由多方管道協助業者,提供業者在主導技術開發議題與方向上有足夠的研究能量、研究設備及相關解決之道,以彌補太陽光電廠商內部研發資源不足的問題。

整體而言,短期應該使我國太陽光電廠商持續保有堅強的核心技術,並持續投入創新研發;中期要協助廠商藉由核心技術發展周邊應用;長期則要扶植國內廠商成為國際大廠,從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但為了兼顧財政負擔、社會公平、權利義務對等的原則,政府必須同時做好相關的規劃,積極建立完整穩健機制,使太陽光電產業能夠永續經營,並符合當前社會正義的目標。

1

 

太陽光電產業能源轉型技術研發國際市場產業整併政策扶植海外布局再生能源規模經濟外交援助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