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台灣五○年代消費財產業進口替代發展策略
許松根 (2011/07/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7期》
資源缺乏且國內市場狹小的台灣,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從經濟未開發的境界,至今展現卓越成長,稱羨眾多開發中國家。不少文獻認為二次世界大戰後,促成台灣經濟日漸復甦,進而快速成長的主要原動力,是來自於進口替代發展策略的執行;有些文獻更具體的指出,消費財產業就是上述發生的進口替代產業。例如:Ranis (1979,頁211),黃智輝(1985),李國鼎、陳木在(1987),林鐘雄(1987),費景漢(1989),馬凱 (1989)。然而,經本文小心求證後發現,台灣消費財產業在整個1952~1960年期間並沒有進口替代的事實;換言之,進口替代對台灣五○年代消費財產業的成長並無正面的貢獻。
本文首先將重新確認台灣五○年代消費財是否存在進口替代及其對產業成長是否有所貢獻;其次將經由文獻回顧,重新檢驗台灣五○年代消費財產業進口替代發展策略所造成的種種政策效果及影響;最後則依分析做出結論。
消費財產業進口替代的測量及其相關文獻回顧
若從文獻回顧探看,測量台灣產業進口替代的學術論著,可分為兩類。第一類,以國際產業分類之二位碼產業為測量對象,諸如食品、紡織,例如Liang(1970)、Hsing(1971)、施敏雄及李庸三(1976)、Kuo(1983)及黃智輝(1985)等;第二類的論著則是以中分類產業為進口替代測量對象,包括Lin(1973)、陳正順(1978)、Ranis(1979)及許松根、林幸君與陳怡婷(2009)等。
以第二類的論著而言,Lin的研究重點是1946~1972年間台灣工業化中有關進口替代現象的探討。不過,Lin只考慮不包括食品業的製造業,而其結論是不包括食品業的製造業在1954~1961年間,並沒有進口替代的現象。
陳正順採用Chenery(1960)的公式及方法,結果發現1952~1961年間的消費財產業確實有進口替代的現象,且其進口替代對該產業成長的貢獻是6.38%。但陳正順這項結果與文中引用Lewis(1966)研究結果並不相同,依據Lewis計算,台灣消費財產業在1954~1963年間,亦沒有進口替代的事實。
以台灣消費財產業進口替代而言,Ranis的論斷有二:(1)台灣工業進口替代,於1952年以前就曾發生;(2)消費財產業在1952~1962年間確有進口替代的事實。Ranis的第一個論斷主要是根據前述Lin的數據及研究發現。Ranis的第二個論斷是依據該文的表3.3中的消費財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以Ranis第二個論斷而言,至少有兩點值得再探討。首先,單純以消費財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來論斷進口替代,不是既存文獻慣用的衡量方式(注1);其次,即使接受Ranis據以計算的比重為適當的衡量公式,其數值也無法支持第二個論斷,因由Ranis的表3.3可見,上述進口比重由1952年的19.8,逐年下降至1957的6.6;然其後自1959年上升直到1961年的9.9。
綜觀上述的文獻回顧,台灣五○年代消費財產業是否存在進口替代之課題,仍需進一步研究。許松根、林幸君及陳怡婷的研究目的即重新確認台灣五○年代消費財產業是否存在進口替代的事實及其對產業成長的貢獻,並採用Chenery及Hsu(2006)所提供的兩種方法檢驗之。據下述三個主要發現,許松根、林幸君及陳怡婷總結認為:(1)台灣消費財產業在整個1952~1960年間,並沒有進口替代的事實;(2)台灣消費財產業的進口替代對五○年代該產業成長並沒有正面貢獻。
進口替代、台灣經濟、五○年代、消費財產業、產業政策、經濟管制、保護措施、產業成長、政府政策、經濟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