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台灣與海西經濟區之產業競合分析:以電子、機械、石化為例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台灣與海西經濟區之產業競合分析:以電子、機械、石化為例

林士清  (2014/12/08)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2期》

十三五規劃:滬、津、粵、閩等自由貿易區之崛起

「海西經濟區」(以下簡稱海西)源自1995年廈門大學台研院倡導,後由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繁榮帶」的構想,於2004年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訂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畫的建議」,支援海峽西岸與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納入兩岸關係的範疇,2009年國務院明確表達「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的若干意見」,至目前「十三五規劃」中將天津濱海新區、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海西自由貿易區等納入自由貿易區,預料滬、津、粵、閩等自由貿易區將扮演中國國際化及自由化後之經濟發展引擎。新一輪的兩岸關係轉變下,海西經濟區對台灣的地緣經濟具戰略地位關鍵,成為新一波兩岸產業競合的焦點區域。

「諸侯經濟」的政經結構引發中國內部激烈的區域競爭,包含:北京及天津為首的環渤海經濟區,江浙、上海所構築長三角經濟區,廣州和深圳的珠三角經濟區業已成為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隨著人力、勞力成本的墊高,沿海的製造業已逐漸往新一輪的中西部城市區發展,海西所處的缺陷狀態很難用對接台灣來加以彌補。近期十三五規劃通過以天津濱海新區、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海西自由貿易區,將持續布局中國沿海區域經貿發展,預期為中國國際化及自由化後之經濟發展引擎。津粵閩自由貿易區除了複製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經驗,也各具不同特色,在園區面積上,分別整合各省分的海關特殊監管區(表1)。

 

1 津粵閩自由貿易比較 

 

海西三大主導產業:電子、機械、石化

台商對福建的投資起於廈門經濟特區建立之初,台資企業在海西的投資領域不斷擴大,從1980年代集中在勞力密集轉至1990年代的機械製造、精密儀器、電子電機、石化投資等資本密集的產業。由於受限於福建山多田少的地理環境,產業結構向來以第二級產業為主導發展,台商赴海西主要投資產業前五名分別為:電子產品與光學製品製造業、塑膠製品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與金屬製造業。台商的投資區域由西向北擴展,由沿海向內地輻射,大型化與集團化的投資方向愈加顯著,台資已成為港資之後,投資福建的第二大資金來源。 

「十二五規劃」將電子、機械、石化等產業納入海西地區之重點發展產業,依照2013年福建省統計局生產總值統計,福建省電子產業總值412.94億人民幣、石化產業總值突破2,341.3億人民幣、機械產業總值達7,783.36兆人民幣,預計2014年三大產業年增率皆超過10%。台商投資海西地區已超過30餘年,基於兩岸經濟要素的互補及台灣產業升級的需要,西進中國找尋更寬闊的商機業已成為台灣產業擴張的重要途徑之一,台商擁有較為成熟製造業基礎,搭配海西地區的政策優惠便車,對於電子、石化、機械這三大重點產業發展已具有相當規模,在海西地區的產業聚落中處於領先地位,茲分述如下:

海西經濟區自由貿易區電子產業機械產業石化產業台資企業兩岸分工產業聚落十三五規劃ECFA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