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棟論壇】新台幣的匯率與央行干預
許嘉棟(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暨諮詢委員) (2017/07/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7期》
近半年來,新台幣兌美元呈現相當程度的升值。又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之統計,將一國貨幣所能換取各國貨幣的數量指數予以加權平均,所計算出來較能正確反映該貨幣的對外價值之名目有效匯率指數,新台幣之指數至2017年5月止已連續上升15個月,且已超過韓元。這波新台幣的顯著升值,使國內的出口廠商蒙受不小的匯兌損失,保有大量國外資產的企業也匯損相當嚴重。擁有龐大外匯存底的中央銀行,相信也損失不貲。
面對此波升值,業者雖然不免對央行的「阻升不力」略有怨言,但批評聲浪明顯比過去弱了許多;主因乃是各界充分了解,近半年多來在美國對台灣是否操縱匯率予以高度關注之情況下,央行干預匯率之手已被綁住,故不便再苛求央行。
央行藉干預匯市穩定匯率,並協助出口
台灣所採行的是機動匯率制度,也就是外界習稱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在此制度下,新台幣的匯率除了由外匯市場的供需力量決定外,央行得視需要,藉參與外匯買賣,左右匯率的水準值及其走向。在過去十幾年間,央行基於維護匯率穩定,以及協助經濟成長的職責,經常介入匯市,藉買賣外匯將新台幣匯率控制在狹小的範圍內波動,且多傾向於以買進外匯,壓低新台幣的對外匯價,以提升出口競爭力,促進出口,進而提高經濟成長率。
統計資料顯示,不論就與美元的兌換率或名目有效匯率指數觀察,新台幣匯率都比韓元的波動幅度小了許多,表示央行的確善盡了穩定新台幣匯率的職責。在協助出口與經濟成長方面,較能代表新台幣對外價值的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圖1),在2000年6月至2009年年底大致呈現緩慢下滑,也就是新台幣對所有外幣平均而言逐漸貶值之走勢。自2010年起則轉呈緩步升值。由於新台幣貶值有助提升出口競爭力,因此根據國民所得統計顯示(圖2、附表),在2001~2012年的12年期間,淨出口(也就是貿易出超)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超過國內需求的年數多達九年(只有2003、2004與2010年例外)。又在這12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4.01%中,淨出口的貢獻平均達2.62%,占比為六成五;國內需求則只貢獻了1.39%。唯自2013年以來,此一情形有所逆轉:隨著新台幣逐漸走升,以及國際經濟景氣與全球貿易成長力道下滑,台灣的經濟成長轉由國內需求主導。
圖1 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
圖2 國內需求與淨出口對經濟成長之貢獻
附表 國內需求與淨出口對經濟成長之貢獻
匯市干預之副作用
雖然央行在穩定匯率以及協助出口與經濟成長兩方面,發揮了卓越的績效,但也帶來了不少的副作用。首先,匯率的少有波動,弱化了民眾與企業的匯率風險與避險意識。其次,央行藉控管涉及新台幣與外幣兌換的金融業務,以協助穩定匯率之做法,也窒礙了國內的金融發展。此外,以抑低新台幣對外匯價促進出口與經濟成長的策略,一方面協助推升了淨出口占GDP的比例(圖3),近三年都在10%以上,引起國際側目;另一方面貿易出超所帶來的國際收支盈餘與外匯存底快速累積,也導致國內資金充斥,房地產價格因而大幅上揚。
新台幣升值、央行干預、經常帳盈餘、金融帳逆差、熱錢流動、出口競爭力、美元走勢、匯率穩定、資本市場、匯率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