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公民社會的發展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公民社會的發展

施建生  (2009/04/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4期》

一、一個博大綜合的思想體系的提出

亞當.斯密(Adam Smith)無疑是一位非凡時代的非凡人物。他的著述明顯地反映他那時代的學術的、社會的與經濟的情況,不像其他有卓越才能的同輩人士,他的作品使他在有生之年就享有盛譽。最初是他的「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為他帶來的,最後則由他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而更增其光彩。當後者於1776年3月出版時,他的老友休謨(David Hume)就寫信給他表示非常欽佩,但對於它的銷路則亦坦率地表示疑慮,因為「要閱讀它是必須有很大耐心的,而一般大眾則少有這種耐心,我仍相當懷疑它一時之間會成為一本非常受歡迎的讀物。」(John Rae, Life of Adam Smith, 1895, p.286,此處引自Andrew Skinner, ed., The Wealth of Nations, Pelican Books, Inc., Baltimore, 1970, p.11)。但是,事實上則不到六個月它的初版就已售罄。這至少表示他在這部書所要傳達的理念,是切合時代的需要,而能為一般人所接受的。這一理念就是各人基於自利而從事的經濟活動,是同時亦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利益的。各人之創業如不受到干預是可以促進社會福祉之提高的。

不過,儘管如此,休謨認為要對該書之精髓加以領悟,是需經過深思熟慮才能達成,也是確切的。因為斯密為了要對當時正在興起之現稱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之如何運行的基本法則加以發掘,乃有該書之撰述,結果終於完成這一革命性的任務,實為一艱鉅的分析操作。書中所提出的實際上是一個嚴整的思想體系,先將該一經濟社會所發生的個別問題,例如物品價格或分配的決定,加以分析,然後描述其間的相互關係,而終於將所有經濟現象之相互依存的複雜情況和盤托出。從這一點看來,斯密的經濟學實際上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瞭解一種特殊經濟形態之操作的分析工具。對於這種精義的領悟自須經過一番周密的思考方能達成。

不但如此,亞當.斯密所要建立的思想體系則不僅限於經濟的範疇。當他晚年對「道德情操論」作最後一次修訂後,就曾表示「道德情操論」與「富國論」二書不過是他所想要建立的一個「博大的綜合的思想體系」(a grand synthetic system)的二個組成部門而已,還有一個關於「法律與政府之一般原理,以及其在各個不同時代所經歷之不同的革命」有待撰寫,方告完成。(Andrew Skinner, ed., The Wealth of Nations, Pelican Books, Inc, Baltimore, MaryLand, 1970, p.13)這最後一個研究部門可以說是一種法理學的歷史分析,說明政府如何產生以及社會與政治變遷的根源,是與哲學及經濟學截然不同的學科。

這也就是說斯密所想要建立的整個思想體系是有三個組成部門:即哲學的、歷史的與經濟的。既然如此,則要對這一博大的綜合的思想體系中之任何一個部門的瞭解,自非同時亦對其中另二個部門的要義有所體識不可。現在我們要對「國富論」之精髓有所瞭悉,自亦須採取這一方式。關於斯密之哲學方面的見識,我在本刊上期曾有「道德情操論的精義」一文的刊出,現可就其在歷史部門的卓見亦略作介紹。雖然,如上所述,斯密在這一部門未及當其有生之年有專著的撰成,但關於這一部門所要討論的要旨,他在「國富論」之卷三與卷五中就已有所論述,本文即據而略加申述,以明其大要。

亞當·斯密國富論社會發展經濟理論商業時期財富分配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權威與從屬關係歷史階段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