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藝術節與文化行銷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藝術節與文化行銷

梁曼嫻  (2016/12/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2期》

國際藝術節興起之背景
(一)前言

   1999年英國於其公布的《愛丁堡城市文化策略(A Cultural Policy for the City of Edinburgh, 1999),闡述文化是「個人、群體及國家自我界定的機制」(1),爾後蓬勃發展方興未艾的藝術節,正是文化「再現(representation)的體現,透過文化形式來再現群體、國家乃至個人形象。此種形式的文化再現透過地區的城市再造形象,與觀光業結合後,成為策進歐洲地方經濟產業不可或缺的要角,而文化觀(cultural tourism)議題,在上世紀年代已列為專家學者「優先關注」的文化策略之(Bernadini, 1992)

   藝術節(festival)根據義大利民俗節慶學Alessandro Falassi的定義:「所有人類文化中看得到的活動與社會現象(Falassi, 1987),歌詠人類社群的價值、意識形態及特性並予以延續,早期未曾與經濟發展劃上等號,文獻中也查不到任何與節慶管理、經濟效益的研究,直196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籲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應該與文化發展齊頭並進」,並鼓勵文化藝術的製造、流通與消費,應有商業模(business model)用(2)。於是邁2000年千禧年後,藝術節相關的議題,開始在經濟發展、觀光產業發酵,各國文化政策的制定,藝術節與城市創意永續發展幾乎劃上等號。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Festival)發展至今,儼然成為英國文化行銷海外的商業模式,根2015年國際節慶及活動協(Festivals & Events International, FEI)的愛丁堡藝術節十年策略展2.0版(3),分析此藝術節能成為國際性領導級的文化活動,具有下述幾項社會、經濟特色:

1.推動城市演化發展。

2.製造人才深度、廣度的需求。

3.透過交流打造文化外交。

4.連接未來數位科技的發展。

5.引投資新創企業加入。

6.跨越公私部門執行發展。
(二)各國文化政策與文化外交行銷

   本研究將先爬梳視文化為經濟發展潛能之重要國家:歐盟、德國、荷蘭、法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按照書寫順序),其發表的相關文化政策、檢討報告,盤點並檢視其文化外交與行銷之策略,佐以國際重要藝術節的實際行銷數據、行政規模、執行方法,所進行藝術節文化行銷的案例反映。

 

國際文化外交策略
(一)歐盟議會的文化外交政策

   歐盟議會《2015年對亞洲文化、教育及科學交流分析報告(European Parliament In-depth analysis: The Increasing role of the EUs culture, education and science diplomacy in Asia)中提到,近十年科技發展及地球村概念改變了國際關係,新世代之資訊發展快速,造成人與人密切接觸、網際網路發達、非國家組織影響甚巨的局勢。歐盟強調應以「文化外交」為手段,做歐、亞雙邊的合作,運用文化軟實力,鋪陳文化魅力爭取亞洲各國與歐盟國交流合作。

   歐盟除了上述歐亞交流的策略,地區性的歐洲文化之都的選拔,亦促成國際藝術節的發展。概念於1983年成形,希臘文化部長提出文化對於國家、地區發展之重要性,並不亞於政治或經濟,政府大眾應給予其相同程度之關注及地位;而透過歐盟會員國間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分享,將使彼此關係更緊密,進而形塑呈現多元文化特色的歐洲共(European Consensus)

藝術節行銷文化外交城市創意文化軟實力文化觀光創意產業數位科技文化政策國際交流政府資助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