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費利曼的中國之旅(上)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費利曼的中國之旅(上)

施建生  (2008/11/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11期》

費利曼與他夫人合著的回憶錄中曾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我們在13年之間能三次訪問中國……是我們生活上一種最感到暢快的經驗。很巧的,這三次訪問在時間的安排上正能提供一個機會,可以觀察一個歷史之前所未見的自然的實驗—如何將自由巿場的一些元素,引進入一個共產主義的指令式的社會之中。很幸運的,在我們訪問的過程中都能使我們走過廣闊的地區,同時,同樣重要的也能使我們大部分通過傳譯,與從中國最高統治階層,到社會基層許多人士交談。我們不是中國問題的專家,但是我們卻有一個獨特的機會,觀察我們長期所傳述的理論之實踐的情況—自由巿場的措施對於繁榮與自由之促進的效能。」(Milton and Rose Friedman, Two Lucky People, p.516)現在就讓我們看看他倆自述這三次中國之旅的一般景況。


一、1980年首次之旅

這次旅程是應美國之美中學術交流協會(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與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之共同邀請而成行的,其主要任務就是要請費利曼在中國各地作數次學術講演與討論會,其講詞並須事前寄往中國社會科學院。他與他夫人旋於1980年9月22日到達北京,而後於10月12日取道廣州返回美國。前後在中國居留共20天。

據他記述,先在北京住三天,作三次講演,題為「貨幣之謎」(The Mystery of Money)「貨幣與通貨膨脹」(Money and Inflution)「八○年代的西方世界」(The Western World in the Eighties),並分別在社會科學研究院與中國人民銀行各作一次討論會。參加講演的人數大約250人,這與後來在上海所舉行的差不多。所有參加人員都是邀請的,須憑券入座。他們大多數是各政府機關的官員與各大學的教員,主要的都是專業的經濟學家或管理經濟的官員。其中呈現出來的最主要的特色是參加人員的年齡分布:大多數都是50歲以上的,(是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代);少數是35歲以下的,(是文化大革命以後的一代),幾乎沒有一人是在二者之間的,這充分地顯現出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慘痛的後果。所有講詞是一句一句地傳譯的,一部分是由人民銀行的譯員充任的,他的英文很流利,但對經濟學則一竅不通。許多是由在座的一位安徽大學鄧教授(M. T. Teng)代譯,他在1930年代後期曾在英國專攻經濟學。(同上注書,p.520)

三天後轉赴長春,它是1931年到1945年日據時期滿洲國的首都,現為中國重工業的中心之一,其間有一吉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亦有分院在該地。據費氏說這也許是要他到長春作一次講演,並於講後作一次討論的原因。到達以後,他倆就被送到一座由岩石築成的壯偉的旅舍。這是20多年前所建成的,座落在一個大公園之中,四周環境非常優美,內部裝潢亦非常完善。經過一夜居住以後,費氏夫婦就感到在此所享受到的招待,要比在北京飯店所享受到的好得多。

翌晨舉行講演的會場也是在同一旅舍之中。當費利曼一步入了會場,他立即感到參加人士之服飾的簡陋與會場之裝設的華麗成一鮮明的對照。所有到場的一大群男女工作人員都一律穿著同一式樣的陳舊的青色毛裝。其中許多男士甚至在整個講演會中都仍戴著帽子,其餘一小群人士則整齊穿著正式服裝。據費氏從機場坐車到城裡的經驗,穿著最優良的人不一定是最高級人員。例如,以當時來接機的社會科學研究院中的人員論,二位帶他們到旅舍的人,一位穿著工人服裝的,另一位則穿著合身的西裝,前者是副所長,後者則為助理所長。

在長春的任務完成以後又再回到北京住了幾天,除了再作一次題為「怎樣把巿場機制和中央計畫結合起來運用」(The Use of Market Mechanism in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ies)外,也去北京的名勝遊覽,如故宮博物院與紫禁城以及附近的長城,也被邀去觀賞王光美夫人的舞蹈表演。她是劉少奇主席的遺孀,是一位活力充沛、富有才智,顯然很受愛戴的夫人。費利曼夫婦表示能有此機會與她會晤感到非常欣幸。(同上注書,pp.523~ 524)

此外他倆認為在離開北京以前還有一次訪晤是永遠不會遺忘的,這就是承此次中國之行一直陪伴著他們旅遊的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羅教授(Prol Luo Yuanzhen—不知其中文姓名,姑譯為羅教授—作者按)之邀到他家中去晚餐。露絲.費利曼曾這樣描述:「這是我們能到中國人的家中訪問的唯一的一次。羅夫人是一位醫生,雖然我們從沒有見過面,她是這樣的熱情與友善,使我體會到我已與她相知許多年了。她的孩子與他們的配偶都參加這次晚餐,而羅夫人堅持要我們與他們夫婦二人合照了許多相片。離開她像是離開了一位老朋友。我到現在還沒有再見過她。」(同上注書,pp.524~525)

費利曼經濟改革自由市場共產主義學術交流經濟發展文化大革命鄧小平中央集權未來改革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