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邁向6G時代:我國頻譜使用現況與未來釋出規劃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邁向6G時代:我國頻譜使用現況與未來釋出規劃

陳思豪  (2025/01/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1期》

無線電頻率資源稀缺,隨著行動寬頻普及與6G時代來臨,頻譜需求快速增加。本文觀察6G與國際使用衛星通信之討論,建議可參考ITU決議及國際經驗,規劃未來頻譜釋出,及聚焦衛星直連手機、HIBS與PPDR等新興應用。於HIBS方面,ITU WRC-23已將其納入行動頻率範疇但非優先使用,建議於我國頻率分配表註明用途,並於6G規劃時完成干擾分析與市場評估,最後,釋照規劃應提前公告釋出頻段、機制與費用,為競標者預留準備時間,促進頻譜高效利用,實現最大社會效益。

無線電頻率資源是稀有的,隨著行動寬頻普及與發展,頻率不敷使用,逐漸從過去低頻段(1GHz以下)的頻率,往中頻段(1~6GHz)、高頻段(6GHz以上)發展,頻率資源規劃更顯重要。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於2020年2月21日完成歷時兩個多月的5G第一波頻譜拍賣,最終釋出3.5GHz頻段共計270MHz頻寬及28GHz共計1,600MHz頻寬,我國正式進入5G時代。在主管機關透過前瞻計畫引導業者積極建設下,截至2024年第二季,業者已加速加量增設13,200台基地台,並有業者達到97.57%的5G電波人口涵蓋率。
行動通訊以十年為一個世代,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無線電通信部門5D工作組(Working Party 5D, WP5D)於2023年6月會議完成「IMT-2030與未來國際行動電信之發展框架與總體目標」(Framework and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MT for 2030 and beyond),為6G標準奠定基礎。6G將在5G增強型行動寬頻(eMBB)、大規模機器通信(mMTC)、超可靠低延遲通信(URLLC)三大特性基礎下,擴展為沉浸式通訊(Immersive communication)、大規模通訊(Massive communication)、超可靠和低延遲通訊(Hyper-reliable and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並新增無所不在的連接(Ubiquitous Connectivity)、人工智慧通訊(AI and Communication)與感測整合通訊(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共六大應用場景。此刻已是因應2030年6G發展,擬定未來頻譜規劃的時間點,且為數發部成立後,又歷經電信事業從五家業者變為三大業者,不同於過往的市場情境,應盡早著手進行頻率資源整備、釋出規劃、釋出機制等相關作業。


我國已釋出之行動通信頻譜
目前我國已釋出之行動通信頻率包括,2030年屆期的700、900、1800MHz,2033年屆期的2500MHz及2600MHz,及2040年屆期的3500、28000MHz(表1)。以電信事業頻譜持有情形觀之,持有總頻寬以遠傳電信980MHz為最多、中華電信890MHz次之,台灣大哥大持有470MHz (20.09%)。進一步以頻段區間分析,低頻段(1GHz以下)以遠傳電信及台灣大哥大各持有50MHz為最多(表2),中華電信持有40MHz;6GHz以下以中華電信持有290MHz為最多,遠傳電信持有280MHz,台灣大哥大持有270MHz;6GHz以上,以遠傳電信持有700MHz為最多,中華電信持有600MHz,台灣大哥大200MHz。

6G發展頻譜規劃衛星直連手機HIBSPPDR行動通信IMT頻譜低軌衛星非地面網路數位基礎建設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