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人民幣匯率趨勢探討
劉益成 (2014/04/2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4期》
根據中國中央銀行統計,自2013年2月開辦人民幣業務以來,截至2014年1月底統計,國內外匯指定銀行(DBU)人民幣存款餘額達人民幣1,658.19億元,占整體外匯存款比重超過20%,可以看出人民幣匯率走勢對台灣的重要性。
而在市場普遍認為2014年人民幣將維持以往升值態勢,邁向五字頭時,人民幣兌美元匯價於2月下旬突然出現連續數日的貶值,在2月28日單日重貶近1%,創下中國自2005年7月21日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以來,八年間最大的單日下跌幅度。
人民幣近年升值原因
1980年以來,中國經濟在出口的帶動下快速增長,但在對外貿易上,人民幣釘住美元且浮動空間較小的匯率政策,對他國貿易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如美國貿易自1982年起出現赤字且日益擴增,導致美元價值下滑,因此美方認為中國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使得人民幣相對低估,呼籲人民幣升值。在國際壓力下,中國陸續啟動相關匯率改革,重要時程包含2005年7月21日實施以市場供需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及市場化;2010年6月19日啟動二次匯率改革,對人民幣浮動匯率進行動態管理及調節,提高匯率彈性;2012年4月16日人民幣兌美元日浮動區間擴大至1/100;2013年11月19日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宣布,將進一步發揮市場作用,未來基本退出常態式外匯市場干預。
自2005年匯改以來,雖然人民幣的浮動範圍逐漸擴大,逐漸往市場化發展,但在貿易順差及外人投資的帶動下,帶動人民幣匯率升值趨勢。在2005~2013年期間,中國每年平均貿易順差為2,070.8億美元,而外人投資由2005年的603.2億美元,逐漸增長至2013年1,175.9億美元,每年平均年成長為8.7%。觀察近年人民幣走勢(圖1、圖2),由2005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8.07,於2013年底已升值至6.0969,累積升值幅度達32.366%,每年平均升值約3.45%。
圖1 人民幣∕美元走勢
圖2 中國物價上漲率
人民幣升值的原因除了貿易順差及外人投資持續增長之外,尚因國際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的升值趨勢所流入的國際熱錢,加上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救市,且歐盟也因應歐債危機採用寬鬆貨幣政策,帶動國際熱錢持續流入中國,不過受限於熱錢往來較難掌握絕對規模,加上中國當局並未公布相關數據,目前估算多以外匯存底增加量減去外人投資及貿易餘額,2005~2013年間,進入中國境內的可能熱錢規模如下(表1),除2012年之外,其餘年度國際熱錢流入大於流出。而美國聯準會於2013年5月宣布未來將縮減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時,新興市場面臨資金撤退壓力,全球熱錢流回美國,使得中國5、6月外匯存底較上月減少,不過在7月消息淡化後,中國外匯存底皆較上月增加。
表1 進入中國的國際熱錢估計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流入中國熱錢的幅度可能較上述估計更高,其原因在於中國貿易數據誤差所致。2013年初期間,由於中國與香港貿易數據的不一致,中國出口至香港金額大於香港進口自中國,其原因在於中國貿易商浮報金額進行出口退稅或套利交易行為,直到中國官方5月遏制中港間套利交易後,進出口數據才回到原形。
人民幣匯率、升值趨勢、貶值壓力、資本外流、熱錢影響、金融改革、貨幣政策、外匯存底、影子銀行、地方政府債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