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推動循環經濟之機會與挑戰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推動循環經濟之機會與挑戰

黃釋緯  (2017/06/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6期》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不要忘記對環境的責任,我們不能再像過去,無止盡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對各種汙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蔡英文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指出循環經濟是政府未來施政的重點之一,後續所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更揭櫫循環經濟在未來產業發展之重要角色。

   在公民環保意識高漲的時代,以往過度強調經濟發展的模式已不再適用,如何兼顧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及社會公義是未來經濟發展所應考量的。循環經濟有別於以往過度強調經濟成長的模式,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加入重複回收再利用及改變消費型態,使資源能更有效利用,重新將地球生態循環的概念納入未來經濟發展模式。

 

改變當前線性的經濟模式為循環經濟

   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的特色是浪費資源,生產活動不停的消耗資源,忽略環境外部成本的破壞性商業機制,造成過多的製造,使得地球環境資源快速耗竭。而循環經(circular economy)是模擬地球生態的食物鏈特性,創造生產、消費、回收再利用的循環不息,可以從根本開始減少對原物料的耗用,提升原物料的經濟效益,在經濟發展與對原物料資源的掌握上,朝向獨立自主、循環不已的生態體系方向邁進。

   相較於線性經濟中產品「壽終正寢」的概念,循環經濟講求的是使用可再生恢復的再生能源,並藉由重新設計材料、產品及服務模式,以達到減少或消除廢棄物,使資源能夠更有效率地被利用。另一方面,透過「循環經濟」,重新組合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新思維模式。循環經濟用更少的資源、更有效率的方式製造產品,也改變了現行的消費模式,如以「使用」取代「擁有」的消費型態,或是發展出「共享」的經濟模式,將傳統製造延伸到新型態應用模式的產品服務,以相互依存取代獨善其身、獨自發展的合作文化,將可有效改變企業體質,提升國家產業競爭力。

重新定義生產製造流程的循環經濟

   資源再生的循環經濟不一定是新創造的商業模式,在傳統的生產製作流程中,即可加入循環經濟的意涵,我們可以將傳統的商品製作流程加以改進,其關鍵的生產流程為:綠色產品設計、採購與製造、產品生命週期管理,以及逆物流。各階段環環相扣,緊密整合力量強化彼此合作,形成系統循環不息。

   在循環經濟的模式中,首要之重在於產品設計階段,過去商品開發,最關鍵的課題在於思考如何滿足消費者對產品本身各項功能之需求,甚至是創造高於消費者期望的價值。商品過度設計也是直線經濟模式的缺失之一,循環經濟則是全面性地思考產品與周圍環境,或是經濟活動整合,包括與不同的或是新的商業模式、強化環境友善及與資源回收再利用系統接軌。

   循環經濟型的產品設計就是綠色設計,若每項產品在設計之初,就被設定為可不斷地進入循環經濟中被重複再利用、發揮其每一分價值,資源在循環系統裡發揮最大的功用,甚至不產生任何廢棄物。這也是循環經濟的終極目標:營造一個沒有浪費、資源完全循環與零廢棄的經濟體系,達成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高的附加價值。

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綠色設計智慧製造能資源整合綠色供應鏈工業循環共享經濟永續發展環境效益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