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文化建構——以社區高齡者為例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文化建構——以社區高齡者為例

陳淑嬌  (2005/09/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9期》

社區總體營社區文化建構之概念

文建會1994年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至今已經超過了十年。社區總體營造是新名詞與新概念。概念來自日本的造町、英國的社區建(Community Architect)和美國的社區設(Community Design)等。在翻譯上採用既有的名詞「社區」,即從人口和面積比較少的地方開始。而文建會所稱的「社區總體營造」就是以「社區共同體」的存在和意識作為前提和目標,包含「由下而上」、「民眾參與」、「凝聚社區意識」、「發掘地方文化特色」等觀念。藉著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經由社區的自主能力,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使各地方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也讓社區居民共同營造「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文化事物發展」、「地方文化團體與社區組織運作」、「整體文化空間及重要公共建設的整合」及其他相關的文化活動。如此,因社區居民的自主與參與,使生活空間獲得美化,生活品質得以提升,文化產業經濟再行復甦,原有的地景、地貌煥然一新,而促使社區活力再現。如此全面性、整體性的規劃參與社區營造的過程,稱之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營造乃根據社區特色,分別從單一不同的角度切入,再帶動其他相關項目,而這些可提供切入的項目包括各種民俗活動的開發、古蹟和建築特色的建立、街道景觀的整理、地方產業的文化包裝、特有演藝活動的提倡、地方文史人物主題展示館的建立、空間和景觀的美化等等。例如2004臺北縣三峽藍染節」活動,聯合產、官、學單位及地方團體,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工藝技術、設計創意,以數位方式保存、流傳,進一步產出商品,並於網路交易平台上進行實際的商業活動,製造產值。活動透過三峽在地工作坊、有志投入三峽藍染產業化與商品化者,以影片播放、論文發表及集體座談的方式,集思廣益尋求未來發展的中長程規畫,將三峽在藍染產業化的心得與其他地區同好分享交流。所以,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不只在於營造一些實質環境,重要的在於建立社區成員對於社區事物的參與意識,和提升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學層次。透過文化的手段,重新營造一個社區社會和社會人,以實質環境的改善作為短期目標的「社區總體營造」才有可能成功。

就社區而言,社區居民的品質決定了社區的型態與發展,而老人社區即以培養高齡者成為「退而不休、老有所為」且擁有智慧及產值的老人。本文將以文建會所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社區參與理念的推動為基本架構,並從經濟、社會等方面,考量我國退休老人再度投入就業市場的可行性。

 

高齡社會的趨勢

(一)高齡者的界定

現行世界各國大多65歲為退休年限,而我國勞基法中明文規定年滿60歲得強制退休,公務人員退休法中並規定年滿65歲應命令退休。在老人福利法中,老人年齡的標準則70歲降65歲,與一般法令之退休年齡銜接。根據以上,本文所談「高齡者」的年齡起算點則65歲為標準。

社區文化建構高齡者參與文化創意產業社區總體營造老人經濟安全退休就業高齡人力資源社區人力發展文化政策地方文化特色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