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農業面臨之困境與解決方案
莊朝榮 (2010/03/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3期》
中國農業的特色
中國在1958年大規模擴大實施人民公社,全國99%的農戶都參加了人民公社。但很快出現問題,1959年和1960年糧食生產都大幅下降15%,造成了農業危機。1962年恢復到以生產隊為單位,並引進了很多現代科技,例如開始使用化肥、曳引機,推廣種植新品種的水稻和小麥,但農業的全要素生產力卻一直沒有恢復。直到1984年,全面推行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展個體經營,生產力才恢復到1952年的水準。在農業上實施承包合約制度是很成功的。為確保農民權益,2002年「農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賦予了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被徵地享有補償的權利;2007年「物權法」進一步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是用益物權;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
直到目前,中國農業的發展模式仍是建立在土地集體所有與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基礎上。土地集體所有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象徵,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則是與改革開放有所關連。根據Naisbitt(2009)的說法,1978年鄧小平的演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成了中共的新宣言。一夕之間中共的使命從階級鬥爭轉變成經濟發展,中國社會也逐步放鬆並釋放出自由。此時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貧農受到啟發,決定把公社土地「分產到戶」,劃成18塊土地分配給18戶公社成員。每戶耕種分配到的土地,收成則為自己所有。這項行動起初獲得中共安徽省委員會第一書記萬里的支持,成功後受到鄧小平的注意,而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當時中共決定了改革路線,將工作重心轉移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並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走向市場經濟和計畫經濟雙軌並行的制度。
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長期以來中國很重視糧食的自給自足,自給自足的糧食安全政策對穩定糧價發揮積極的作用。目前除了很小份額的高品質糧食產品仰賴進口外,中國糧食消費的90%以上都來自於國內生產。中國糧食產量已連續六年獲得豐收,糧食供需形勢獲得改善。目前中國糧食供需基本上平衡,庫存充裕,庫存量大大高於國際公認的安全標準。隨著人口增長、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中國農產品消費需求越來越快速轉向肉、蛋、奶以及糧食加工品,對糧食的需求更快速增加。如何確保糧食生產供應無虞,至今仍是黨和國家不得不重視的政治任務。中國除了確保18億畝耕地不減之最高原則外,為了促進糧食生產,中國政府不斷推出優良品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等多方面的激勵性措施,以利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和單位產出水準。
三農問題、糧食安全、農業科技、生物技術、農業產業化、城鄉差距、家庭承包制、糧食自給、農村勞動力、科技成果轉化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