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APEC經商便利度行動計畫與我國的成就
邱奕宏 (2011/11/07)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1期》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國家與企業都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企業面對自由化風潮下愈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必須走出國境、著眼全球市場、並致力於技術、管理、行銷等各方面的創新(innovation),才能在競爭劇烈的國際市場中求得生存。就國家而言,面對自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海嘯及目前美國經濟復甦前景不明與歐債危機的衝擊,尋思如何藉由鼓勵企業發展,以達成促進經濟成長與創造就業的目標,已成為大多數國家政府施政的當務之急。欲提振企業發展,改善企業的經商法制環境是達成上述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有鑑於此,世界銀行自2003年開始了對世界各經濟體之「經商環境」的研究,並每年公布研究報告,以對各經濟體經商環境的改善進行年度評估。2009年,長期致力於促進區域內貿易與投資便捷化與自由化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也開始了「APEC經商便利度行動計畫」(APEC Ease of Doing Business [EoDB] Action Plan),期望透過凝聚各個經濟體的努力,來達到亞太區域經商環境的整體改善與提升。多年來,我國即一向致力於法規鬆綁的工作,以營造一個對經商友善的環境。近年來,我國政府更是參考世界銀行的經商環境報告與響應前述APEC經商便利行動倡議,積極地做出許多重大的法制改革與創新,並獲致了相當的成果與國際的肯定。
本文擬從為何國際間出現這股促進經商環境的思潮出發,說明世界銀行之經商環境研究與APEC經商計畫的政策意涵,以及闡明我國近年來在法規改革上的實際進展與具體成就,並分析我國經商環境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及對未來的展望。
經商便利、經濟成長與促進就業
全球經濟環境在過去20年間出現了極大的變化。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進步,導致了社會經濟行為與交易模式的改變,跨國商業行為日益興盛與頻繁,為吸引各種資源與人才進入我國國內市場,修改法規制度來降低企業活動的限制,甚至制訂相關法規來吸引企業進駐,已成為各國間另一個競爭激烈的場域。此外,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成立,更是宣告各國法規體系改革風潮的再起。為了適應WTO所簽署的各項協議或規定,各會員國必須修改既有法規制度,並引入促進效率、透明化、市場競爭等原則來作為國內法制改革的重點,以建立與WTO接軌的相關經濟法規。
除了上述國際因素的影響外,導致各國對經商法規環境進行改善的另一項重大的推動因素,乃是經商法規制度之完善與經濟成長及增加就業的正向關聯。理論上,人及企業皆會對誘因(incentives)作出回應。法規的目的在於如何型塑它們的誘因,並引導它們如何經營企業。經商法規的簡易或繁瑣都會影響開設及經營企業的意向。如果相關法規過於繁複而對有心開設企業的創業者,或已進行營運的企業經營者將造成負擔,並削減渠等經商的效率與能力,進而影響整體國家經濟的成長與競爭力。
另一方面,政府之所以用國家力量制定法規來對企業經營予以規範,主要是基於公眾利益與市場失靈的考量。雖然,政府本於照顧民眾福祉,有對商業營運進行法制規範的合法性與必要性,但是許多要求企業遵循的法令規定經常流於繁複的行政作業程序,除增加企業營運成本外,對於保障及增進公共福祉並沒有具體助益。也因此,政府應考量如何以革新法制、改善經商環境來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外,並同時在對民眾福祉的保障之兩者間取得平衡。換言之,政府在努力改善經商環境、減輕法規負擔的同時,除應以減少對企業不必要的法令限制外,不應以犧牲民眾福祉作為法規鬆綁的代價。
在探討推動經濟成長的因素時,制度(institutions)成為一個廣受關注的焦點。一國對企業高度的法制規範將與一國較高的失業率與腐敗指數有著高度的相關(correlation)。此外,這些對企業有著相對較重法規負擔的國家通常是較貧窮的經濟體。Djankov、McLeish及Ramalho(2006)的研究指出,世界銀行之經商指標(Doing Business [DB] Index)的進步與GDP的成長有正面相關。Micco與Pages(2006)的研究發現,有著嚴格的雇用及解聘勞工規定的國家,其產業不僅變化較為劇烈,並產生較少的就業機會。APEC經濟委員會(Economic Committee)在APEC經商便利之法規改革衝擊的報告,亦分別就投資、獲得貸款、設立公司比例及失業率這四方面探討渠與法規制度改善的關聯(注1)。世界銀行之總體經商排名較高的經濟體,有著較高的投資率及企業有著較多的管道來獲得貸款(圖1、圖2)。公司進入比率(firm entry rate)也與企業是否能快速地註冊成立呈現正面相關,該顯示愈簡易的企業登記註冊程序將有助於鼓勵新興的企業創立(圖3)。失業率則與嚴格的勞動市場規定呈負面相關,此意味著嚴格的勞動市場聘雇規定,對於減少失業率並沒有正面助益,反倒致使企業業主增加對聘雇勞工的顧慮,進而導致不願意聘雇勞工的反效果(圖4)。但需注意,這些圖表所顯示的法規制度與各項經濟指標的關聯,雖然並不意味著這些因素間必然存在著因果關係。然而,這些關聯卻突顯了法規制度,在促進經濟成長與創造就業上所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
經商環境、世界銀行、法制改革、行政程序、企業設立、跨部會協調、APEC行動計畫、創業誘因、國際評比、法規鬆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