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由ECFA談貿易救濟預警監測系統之效益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由ECFA談貿易救濟預警監測系統之效益

楊秀玲  (2010/03/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3期》

建立進口預警監測系統之必要性

國際貿易邁向自由化已是必然之趨勢,目前各國不斷以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簡FTA)從事區內產業的整合,企圖透FTA結成一個商品可自由往來的區域市場,以謀求本國之經濟利益。東協加一已於201011生效執行,未來東協加三將緊跟在後,在此東協加一、加三陸續生效執行之際,我們已漸被東亞國家逐漸形成的貿易網所隔絕,原本可自台灣出口的產品將因關稅相對過高,面臨被區域內國家取代的危機,台灣之經濟及貿易將受到孤立,整體經濟將有衰退之虞。

台灣為一島國,出口為國家之重要經濟命脈,與中國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ECFA),為突破目前困境之有效解決方法之一,唯有在自由貿易的平臺上,才能避免台灣被邊緣化,並吸引外資來台設廠或投資,為台灣之經濟發展開創另一新紀元。

因此,簽ECFA已勢在必行,但隨著協議之簽訂,將面臨兩岸市場自由開放之問題,為避免中國低價進口貨品之衝擊,有必要建立一進口預警監測系統,以減少大量或低價之貨品進口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以下本文即先介紹全球區域性經貿組織之概況(包括FTAECFA),進而針對現行「貿易救濟預警監測系統」說明之,並分析該系統在簽署ECFA後,對產業所帶來之效益。

 

全球區域性經貿組織

1953年歐盟率先成立區域性經貿組織以來,美洲、東協等各國陸續跟進,近年來國際間簽署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已蔚為風潮,且至今仍持續加速進行中(表1)。據WTO統計,截至200910月止,全球共有266RTA/FTA(區域貿易協定/自由貿易協定)(注1)生效實施,且尚有許多仍在協商中。

 

1  全球區域性經貿組織
 

在貿易自由化下,來自協定夥伴國的貨物,可以獲得進口稅和關稅減免優惠,且有助於簡化海關手續。為避免我國被邊緣化,台灣應積極與其他國家簽FTA,但至今台灣只與中美洲友邦包括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等五國簽FTA(多明尼加談判中),其占台灣外貿總額不0.2%,對提振台灣出口之貢獻實在有限。台灣無法與主要貿易國(如東協、韓、日、美、歐盟等)簽FTA,主要原因為台灣與中國之特殊政治因素,兩岸主權問題為長久以來難解之題,須靠時間慢慢解決,但無法順利簽FTA所帶來的經濟問題卻是刻不容緩。因此,台灣與中國簽ECFA,至少可暫時減輕我國被排除在東亞自由貿易區(如東協加一、加三),無法享受關稅、通關便捷化、投資等優惠之問題。

ECFA預警監測系統貿易救濟自由貿易協定進口衝擊傾銷防範弱勢產業統計分析產業升級國際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