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央行利率溜滑梯——貨幣政策力挽狂瀾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央行利率溜滑梯——貨幣政策力挽狂瀾

黃永慧  (2009/05/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5期》

金融風暴概述

此波金融海嘯要追溯至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之金融危機,自從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抵押證券之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最初受影響的公司,只限於建屋及次級貸款業務的企業,然後危機開始影響與房地產無關的普通信貸,進而影響與抵押貸款無直接關係的大型金融機構。在這些機構的資產裡,大多皆從與房屋抵押關聯的收益所取得。對於這些以信用貸款為主要標的之證券,或稱信用衍生性商品,原本是用來確保金融機構免於倒閉的風險,然而由於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的發生,使得受到上述信用衍生性商品衝擊的成員增加。

即便各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次貸風暴連鎖效應波及至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風暴之浪潮席捲多國,橫掃歐、亞、美、澳各洲等世界先進與新興經濟國家,並導致雷曼兄弟、美國國際集團(AIG)、美林證券等多家大型、歷史悠久金融機構之財務,因不堪虧損而倒閉或被政府接管。其中雷曼兄弟倒閉破產受到大家注目,其於2008年9月15日正式申請破產保護,而債務規模高達6,130億美元之高價,創下美國史上最大金額的破產案。負面效應蔓延至2009年,其廣度和深度前所未見,尚在持續發酵中,迄今仍未稍歇,各金融機構更加謹慎做好風險控管,深怕一不小心就會成為第二個「雷曼兄弟」。此外其餘負面效果亦浮現出來,各國經濟數據不佳,包括失業率升高、GDP下滑、貨幣貶值、股市下探、出口衰退、景氣低迷等,全球政府皆嚴陣以待此波危機,各國央行於是紛紛調整利率與匯率等貨幣政策因應。 

事實上金融體系之本質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各國應藉由此次金融海嘯之教訓,以茲借鏡、苦思良策,尋求適宜之金融政策,避免重蹈覆轍。

 

各國貨幣政策

全球金融海嘯蔓延,陣陣漣漪掀起,各國莫不使出渾身解數來力挽狂瀾,以貨幣政策而言,央行主要以利率作為調控之工具,一降再降,有如溜滑梯似的滑至史上新低,以下就各國貨幣政策詳述之:

(一)美國

「聯邦基金利率」為聯準會(FED)執行其貨幣政策之重要手段,其為銀行間互相支付隔夜借款利息的利率,代表短期市場利率水準,亦為世界經濟指標之一。聯準會通常每次調整聯邦基金利率0.25或0.50個百分點,其他次要手段包括調整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調整重貼現率等。就以主要之聯邦基金利率而言,從2004年11月開始,美國連續升息14次,達到利率5.25%之高點,以抑制過於活躍之經濟,伴隨而來嚴重之通貨膨脹。央行貨幣政策,隨著經濟環境之改變而作調整。

然為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美聯儲以市場干預之方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自2007年9月開始降息,將利率由5.25%降至目前之0~0.25%(圖1),創下史上新低,擴大市場融資規模。而最近一次之貨幣政策會議,美聯儲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商業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維持在歷史最低點0~0.25%不變,接近零利率。在利率政策已經用盡之情況下,美聯儲不得不實施數量擴張政策,以繼續維持促進經濟擴張的動力,故追隨英國使用「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貨幣政策,向市場注資逾萬億元,買入機構債券、抵押債券、長期國債、公司債等,調節貨幣供應量。 

金融海嘯次貸危機貨幣政策利率調整量化寬鬆經濟衰退全球經濟信貸緊縮央行政策經濟復甦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