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兩岸三通與國家安全
蕭雅倫 ‧ 林洋導 (2006/02/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2期》
積極開放或積極管理
陳水扁總統2006年元旦談話中表示兩岸政策將由「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轉變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後,再度掀起三通到底通不通之討論熱潮。事實上近年來台商西進投資蔚為風潮,根據統計,企業赴大陸投資件數自1991年至2005年10月,已達34,214件,投資金額達460.4億美元(陸委會,2005)。而通航部分,由於海峽兩岸長期處於軍事對立的狀況下,且兩岸缺乏互信基礎與機制,相關配套措施又未臻完備,目前不論空運或海運的兩岸直航問題,仍處於談判階段。
基本上,兩岸三通最重要的考量因素為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的權衡。因此,本文將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探討,兩岸擴大開放對台灣可能的影響,而本文所指的國家安全包含國防、經濟、社會等層面之安全。
國防安全與三通
直接通航是指兩岸飛機、船舶可以直接往返兩岸機場和港口,但由於兩岸分屬兩個不相隸屬的政治實體,各自擁有所屬空域及海域之管轄權,進而涉及主權,因此直航一直是兩岸三通中難以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軍事角度
從軍事角度來看,三通可能造成的國防安全問題包括:中共利用航機對我國進行偵測或發動突擊;利用戰機偽冒成客機前來攻擊;民航客、貨機秘密在空中撒布人畜共通性或非致命性的傳染性病菌,對我國農作與畜牧業造成打擊傷害。海防方面可能透過管道,走私或偷渡武器及人員;將武器交予黑社會以擾亂我國治安;改裝商船攜帶電偵設備與海洋探測儀器蒐集我方的雷達與通信電子參數,對台海周遭進行精確的海底地形與航道測繪;亦可加裝攻艦飛彈或魚雷發動突襲等(林欽隆,2000;張立德,2001)。
此外,軍事專家亦擔憂直航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所營造出的和平假象,極易降低官兵戰備警覺並鬆弛戰鬥意志,嚴重削弱我方無形戰力。若兩岸直航,兩岸將密切往來,會使民眾以為已近入承平時代,進而產生敵我不分的錯覺,而鬆懈台灣地區軍、民的心防,誤中了中共的「統戰」策略(張立德,2001)。為因應三通後對我國之衝擊,國防部曾提出三通之24項評估報告,計有八項「嚴重事項」,其中建議若開放直航,機場宜「先南後北」、航線採「定點、定線、定時」等;16項「重要意見」包含不開放漁船通航、並限制大陸漁船在重要航道上活動,違反規定的漁船應立刻依法扣押、拘捕,且海域執法應交由海巡署負責等(中國時報,2002)。
兩岸三通、國家安全、直航問題、國防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經濟依存度、投資集中、偷渡問題、犯罪合作
分享: